國債期貨上市準備就緒 機構表示積極參與

2013-07-08 08:39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林天泉

  上週五,證監會發佈通知稱已批准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開展國債期貨交易,統籌國債期貨上市前的各項準備工作預計需2個月左右。據悉,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已經完成了5年期國債期貨的合約設計、規則制定和技術系統測試,並開展了大量的投資者教育工作,推出國債期貨前期的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在6日舉辦的“第五屆申銀萬國衍生品論壇”上,知名經濟學家李劍閣呼籲銀監會等部委儘快出臺商業銀行參與國債期貨市場的相關政策,並建議成立由證監會牽頭,財政部、人民銀行等部委參加的跨市場監管聯席工作機制,保障國債期貨健康發展。參與論壇的多位銀行、基金、券商等機構人士表示上市國債期貨意義重大,尤其對管理利率風險、增強産品創新等有重要作用,未來將積極參與國債期貨。

  上市各項準備工作就緒

  中金所國債期貨開發小組副組長王瑋6日在參加“第五屆申銀萬國衍生品論壇”時指出,國債期貨的合約規則、制度安排已經準備好了,技術系統也已就緒,中金所將根據國債期貨的産品特性,結合股指期貨現有的規則重新統籌交易制度的安排。

  記者了解到,證監會在幾年前即組織有關部門、交易所對國債期貨市場建設進行全面規劃研究,目前中金所關於國債期貨上市各項準備工作就緒。

  具體來看,目前,國債期貨的合約已經經過了充分論證。從長遠來看,中金所將構建起與關鍵期限國債相對應的國債期貨産品體系。綜合考慮相應期限的可交割國債規模、市場交易活躍程度、參與機構多元化程度等因素,擬優先推出5年期國債期貨産品。

  中金所選擇中期國債作為國債期貨合約的標的,劃定剩餘期限在4-7年的國債都可以用於交割,該期限的國債存量合計約1.9萬億元,在各期限中存量最大、抗操縱性最強,是市場上的主要交易品種,被機構投資者廣泛用作資産配置和風險管理。

  同時,中金所還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規則制度體系,防止類似“327”國債期貨風險事件發生,保障國債期貨市場平穩起步和安全運作。再者,技術系統準備就緒為國債期貨平穩運作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為引導投資者正確認識國債期貨。

  此外,上線一年半左右的國債期貨倣真交易成為檢驗國債期貨合約、規則和業務系統的重要平臺,為中金所和會員單位積累了豐富的國債期貨運維經驗。

  銀行等機構表態將積極參與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成善棟在“第五屆申銀萬國衍生品論壇”上表示,已經開展國債期貨相關準備,將積極參與運用國債期貨的風險管理功能。

  記者了解到,截至2012年底,我國記賬式國債餘額為7.07萬億元,其中剩餘期限4-7年的國債存量為1.9萬億元,在剔除持有至到期賬戶中的國債,實際可交易的國債大約為2,300億元。根據現行會計準則,持有至到期債券按照歷史成本計量,市場價值的變化不會影響公司利潤和資本公積,因而沒有套期保值需求。因此,實際需要對衝利率風險的國債規模大約為2300億元。

  根據交易所套期保值與套利交易管理辦法,進入交割月後將根據可交割債券規模審核套期保值規模,根據2300億元的國債規模計算,即使按照最高4%的保證金計算,最終由於套期保值需要繳納的保證金規模不足百億元。

  成善棟表示,國債期貨是商業銀行聯繫最為緊密的期貨品種之一,作為國內整個持債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在沒有衍生品市場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只能被動的進行一些調整來化解風險,而國債期貨作為利率風險管理的標準化工具可以提高效率,更低成本地調整銀行整個資産負債的久期,幫助商業銀行更好地實現利率風險管理的要求。並且,國債期貨推出以後還可以來提升銀行債券投資的整體收益率。

  成善棟還指出,國債期貨上市以後作為商業銀行可以利用國債期貨,設計個性化財富管理的産品,比方説開發一些國債期貨現貨套利理財産品,掛鉤國債期貨區間收益性的理財産品。

  專家呼籲相關部委聯席監管

  中國國債期貨發展的見證人、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理事長、知名經濟學家李劍閣6日在“第五屆申銀萬國衍生品論壇”表示,隨著我國國債現貨市場發展日趨成熟,利率市場化深入發展以及法律法規體系監管能力日益健全,國債期貨上市的條件已經成熟。同時,他認為國債期貨的推出將促進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以及有利於上海成為全球人民幣産品創新、交易、定價、結算的中心。

  李劍閣此前擔任中央匯金公司的副董事長、中金公司董事長。他還指出,國債期貨市場的平穩起步、安全運作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協作和密切配合,他對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等部委之間的協作還提出了建議。一是建議財政部設置專門機構保障國債期現貨市場健康發展。二是建議人民銀行推動利率衍生産品場內外市場協調發展。三是建議銀監會等部委儘快出臺商業銀行參與國債期貨市場的相關政策。(記者 熊鋒)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