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上市銀行賺錢能力大比拼

2013-04-02 09:29     來源:證券日報     編輯:范樂

  只有當大潮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在中國銀行業盈利能力整體趨緩的關鍵時刻,各家銀行資金的盈利效率和其成本管理的能力相較於以往自然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本報記者對比目前已披露的10家上市銀行2012年年報發現,民生銀行的凈資産收益率最高,可謂賺錢效率最高,而中信銀行該項指標則排名墊底;在衡量單位收入的成本支出即成本收入比指標上,工商銀行的表現最為突出,在上述10家銀行中最低,而去年年內剛完成合併的平安銀行則排名最後,但是平安銀行去年的成本收入比已經較上年同期下降了0.58個百分點,而中信銀行和農業銀行的該項指標則出現了同比上升。

  凈資産收益率前三名:

  民生 招商 工行

  目前已披露的10家上市銀行2012年年報顯示,民生銀行的凈資産收益率最高,為25.24%,其後分別是:招商銀行24.78%、工商銀行23.02%。此外,有4家銀行的凈資産收益率低於20%,分別是交通銀行18.43%,中國銀行18.1%,平安銀行16.78%,中信銀行16.7%。也就是説,民生銀行“錢生錢”的效率最高——如果用相同規模的凈資産進行創利,在10家銀行中,民生銀行將創利最多。

  以凈資産規模相差不大的中信銀行和招商銀行為例進行對比,由於兩家銀行的凈資産收益率相差接近50%,體現出來的盈利能力的差別就會很大。事實上,招商銀行2012年的凈利潤也確實接近中信銀行的1.5倍。

  此外,從目前已經披露出來的業績快報數據看,民生銀行並不是所有上市銀行中凈資産收益率最高的。1月9日,興業銀行發佈2012年業績快報稱,2012年該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47.08億元,同比增長36.08%。加權平均凈資産收益率26.64%,創上市6年來新高。

  其實,凈資産收益率這項指標不僅對於上市銀行很有分析價值,推廣到上市公司來説也是一樣,因為它的背後實質上離不開創新。

  觀察多數上市公司連續幾年的凈資産收益率,通常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上市公司往往在剛剛上市的幾年中都有不錯的凈資産收益率表現,但之後這個指標會明顯下滑。

  這是因為,隨著一家上市公司(包括銀行)規模的不斷擴大、凈資産的不斷增加,必須創新新的産品、新的市場並輔之以新的管理模式,以保證凈利潤與凈資産同步增長。但這對於上市公司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主要是在考驗一家上市公司對行業發展的預測、對新的利潤增長點的判斷以及管理層的管理能力能否不斷提升。

  因此,當一家上市公司隨著規模的擴大,仍能長期保持較好的凈資産收益率,表明這家公司及其管理層具備了相當的創新能力,二級市場自然可能會給予更高的估值。

  成本收入比前三名:

  工行 浦發 建行

  目前已經披露的年報顯示,工行、浦發、建行的成本收入比分列前三名,其成本收入比分別是:28.56%、28.71%、29.57%。此外,共計有兩家銀行2012年的成本收入比較2011年出現上升,分別是中信銀行由29.86%上升至31.51%;農業銀行由35.89%上升至36.76%,其餘8家銀行均為下降。中信銀行解釋稱,該行去年業務及管理費用281.79億元,比上年增加52.06億元,增長22.66%,主要由於機構網點擴張,相應地加大了員工成本和物業及設備支出及攤銷費;為促進結構調整和業務轉型,加大主線費用支援力度,業務費用相應增長。農業銀行則表示,去年職工薪酬及福利947.60億元,較上年增加127.90億元,增長15.6%,主要是由於職工薪酬隨市場狀況和人力投入增加而自然增長,同時各項社會保險等費用有所增長。

  如果將2012年全年的數據與當年上半年的數據相比,則有9家銀行出現了上升,僅浦發銀行1家基本持平。也就是説,在業績增速下滑較快的去年下半年,上市銀行對於成本的控制力最弱,賺取同樣的利潤,要比上半年付出更多的成本。

  成本收入比這項指標對於中國銀行業來説十分重要。有研究顯示,連續多年榮膺全球最賺錢銀行的工商銀行的營業收入實際比英國匯豐銀行、美國花旗銀行低,而凈利潤卻遠遠高於匯豐和花旗。這主要是因為工行的成本收入比遠遠低於花旗、匯豐。從國際比較來看,工行和其他中資銀行的主要優勢之一就在於成本低,特別是人力成本低。2011年,工行的成本收入比不到30%,而匯豐銀行的成本收入比為超過50%,花旗銀行的成本收入比甚至超過60%。

  (選取指標説明:

  凈資産收益率是凈利潤與平均股東權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稅後利潤除以凈資産得到的百分比率。該指標反映股東權益的收益水準,用以衡量公司運用自有資本的效率。

  成本收入比是銀行營業費用與營業收入的比率,反映出銀行每一單位的收入需要支出多少成本。該比率越低,説明銀行單位收入的成本支出越低,銀行獲取收入的能力越強。)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