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係基金公司再擴容“鯰魚效應”加速混業經營

2013-03-11 09: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范樂

  銀監會近期發佈公告稱,經國務院批准,銀監會將與相關部門配合,進一步擴大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試點範圍,城商行首次進入試點範圍。

  對於此次銀行係基金公司再擴容,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混業經營走出重要一步,有利於促進基金行業規範發展,改善社會融資結構。與此同時,金融風險“防火牆”也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因此系統傳導性風險的防控也值得重視。

  銀監會“再出手”擴容銀行係基金公司

  據悉,目前銀監會已同意興業銀行、北京銀行投資設立基金公司事宜,兩家銀行正在履行其他行政許可程式。

  這應該算是第三波擴容。早在2005年,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就啟動了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工作,工行、建行、交行成為首批的三家試點銀行。2007年,經國務院批准,監管部門擴大試點範圍。截至目前,商業銀行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已有8家,管理的基金資産規模近5000億元。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指出,此次再次擴大試點,是在審慎評估了前期工作的基礎上作出的安排,並將對相關政策進行了適當調整。一是要加強風險隔離的制度建設。二是允許申請設立基金公司的銀行自主選擇合作夥伴。三是要合理設計股權結構。

  基金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基金公司數量已經接近80家 , 隨 著2013年新公司的不斷涌現,“80”後基金公司將會很快出現,甚至有可能接近90家。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新基金公司源源不斷的成立,另一方面在“混業經營”背景下公募業務牌照放開,未來公募基金行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券商係基金公司受衝擊 或將改寫基金業格局

  銀行係基金公司的擴容對傳統基金公司來説無疑會帶來衝擊,但同時也將在基金業掀起“鯰魚效應”,進一步激活傳統基金公司的積極性。

  富國基金總經理竇玉明認為,目前中國的基金公司同質化發展嚴重,對於基金業而言是一大隱憂。在財富管理行業放開之後,基金相比其他金融機構並不佔據明顯優勢,因此需要重新定位。

  某基金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傳統基金公司的優勢在於為投資者創造絕對價值,過去良好業績形成的品牌效應是銀行等沒有歷史業績的金融機構無法比擬的。在混業經營時代細分客戶,提供差異化、多樣化的投資産品才能使基金公司在財富管理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德聖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江賽春認為,從目前已有的幾家銀行係基金風格看,固定收益類基金産品做得都不錯,但權益類基金産品這塊與券商係基金公司比還是有差距的。權益類基金産品的投研很弱,風格相對偏穩,也沒有太強的業績衝動。

  江賽春説,銀行係基金在發行渠道上肯定是有先天優勢的。但從目前態勢看,這种先天的優勢僅限于幫助這些銀行係基金公司保持住在第二集團裏的位置。與第一集團的各個基金公司相比,在公司的整體實力方面還是有明顯的差距。從業績、産品、市場能力看,都有比較明顯的差距。

  業內人士表示,傳統基金公司已經和商業銀行、信託、券商、理財機構等一同成為財富管理産品的提供商,市場化定位、錯位發展將是基金業在眾多財富管理金融機構中突圍的路徑。

  金融混業經營是大勢所趨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傳統的存貸利差將受到擠壓,從而銀行係基金公司的重要性就突顯出來了。銀行係基金公司擴容,有利於促進銀行業轉型,拓展資産管理業務,同時也有利於引導銀行理財市場的健康發展。

  尚福林表示,擴大銀行設立基金公司試點範圍,將改善社會融資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改善間接融資比例過高等情況。同時將推進銀行的發展轉型,提高銀行資産管理業務發展能力,也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渠道。

  在分析人士看來,銀行係基金公司擴容,意味著未來可以進行混業經營,也會增強貨幣市場與證券市場的聯繫。不過,目前城商行的規模和綜合實力還相對較弱,在人才儲備、機構網點、後臺系統等方面都有待加強。

  諾亞財富研究報告指出,金融混業經營已是大勢所趨,銀行設立基金公司試點範圍擴大,進一步增強貨幣市場和證券市場的聯繫,使兩個市場的資金流動可以更加暢通,一方面提振股市,另一方面改善社會融資結構。但混業範圍擴大,細分金融系統間的“防火牆”將被進一步打破,系統傳導性風險的防控將更加重要。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