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貸公司的村鎮銀行夢

2012-10-16 09:42     來源:證券日報     編輯:王偉

  編者按:“帶著腳鐐起舞”被用來形容小貸公司的發展現狀:即使飽嘗“融資瓶頸”的困擾,也在社會融資體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今,有一個“可放貸可吸儲”的誘惑擺在小貸公司面前——溫州兩家小貸公司獲選了轉村鎮銀行或主發起設立村鎮銀行的推薦名單。不過面對可以擺脫融資瓶頸的誘惑,其他小貸公司卻呈現了“熱盼”與“冷淡”兩種態度:“熱盼”源自對杠桿放大後經營前景的期許;“冷淡”則是對不能獲准成為村鎮銀行主發起人的擔憂。

  溫州兩小貸公司入選轉型創新名錄

  能否變身村鎮銀行仍不確定

  有學者指出,應降低門檻,允許和鼓勵更多民資投入村鎮銀行的創設中;另有學者指出,小貸公司轉制村鎮銀行,將在公信力、貸款的掌控能力及創新能力等方面受到挑戰

  兩家小貸公司獲得了轉村鎮銀行或主發起設立村鎮銀行的推薦名單,邁出了小貸公司變身村鎮銀行的第一步。

  日前,溫州公佈了9家民企發起或升轉創辦新型金融機構的名錄,其中包括首批兩家民營小貸公司:蒼南聯信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信小貸”)、樂清正泰小額貸款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正泰小貸”)。

  但據媒體報道,銀監會相關人士表示,銀監會小貸公司轉村鎮銀行暫無新政。2007年銀監會的《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村鎮銀行最大的股東或者唯一股東必須是銀行業金融機構,而最大銀行機構的股東持股比例不得低於村鎮銀行股本總額的20%。”

  今年5月,銀監會公佈《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明確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與其他資本遵守同等條件,支援民間資本參與村鎮銀行發起設立或增資擴股,並將村鎮銀行主發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到15%。同時明確村鎮銀行進入可持續發展階段後,主發起行可以與其他股東按有關原則調整各自的持股比例。

  小貸公司轉村鎮銀行: 熱盼?冷淡?

  今年3月,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批准設立,溫州金改在眾多目光中拓土前行。《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中提出,鼓勵和支援民間資金參與地方金融機構改革,依法發起設立或參股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制為村鎮銀行。

  此前,溫州金融工作辦公室主任張震宇曾表示,溫州現有的30多家小貸公司,將先嘗試一兩家改制村鎮銀行。

  小額貸款公司轉制村鎮銀行,對於一部分人來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不少小額貸款公司對此表示了極大的興趣。

  按照規定,小額貸款公司不吸收公眾存款,只能拿出資本金的50%放貸,主要面向所在區域的中小企業、涉農企業、個體創業者、工商戶等,其借貸利率不得高於央行基準利率的4倍。

  轉為村鎮銀行對小貸公司而言,將由只能放貸變成可放貸可吸儲,獲得低廉的資金來源。

  “轉成銀行後,稅收負擔大大減少,最大的好處是資金可以放大,把一塊錢變成十塊錢。”一家小貸公司主管説。

  但是更多的小額貸款公司興趣不大,根源就在於銀行作為主發起人的規定讓他們避而遠之。

  長沙的一些小貸公司負責人表示,小貸公司改製成村鎮銀行後,由國有銀行控股,這就意味著公司治理、內部控制、經營情況等方面不能再像之前那樣“自由”,所以轉制積極性並不高。

  一位小貸公司相關負責人也認為,不是大股東,就沒有了主要決策權,相當於只是投資分紅而已,投資回報率可能還沒有以前高,“這就相當於把養大的孩子讓別人抱走了,小額貸款公司的股東肯定不願意。”

  “如果改為村鎮銀行後,原來的小貸公司股東不能再做大股東,肯定會影響他們的積極性,因為要想轉的話,他們肯定是想做大股東的,但相信以後國家政策會有相應調整。”

  溫州金改:能不能第一個吃螃蟹?

  此次溫州公佈的9家民企發起或升轉創辦新型金融機構的名單中,這兩家小額貸款公司,就有望變成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而小額貸款公司擬作為村鎮銀行的主發起人,則是此次的最大看點。

  溫州金融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由於提出申請的企業太多,相關部門通過擇優推薦的方式進行遴選,並設定了一定的門檻和要求,申請轉制的小貸公司,其貸款率、風險管理、經營等指標都必須達到要求,才能獲得推薦機會。申報材料已經上報,但最終是否批復以國家相關部委的文件為準。

  溫州金融辦主任張震宇曾在公開場合談到,針對小額貸款公司轉為村鎮銀行這件事,銀監會大概兩年前就已出臺了相關辦法,關鍵有3條:一是,小貸公司轉為村鎮銀行,必須由一家金融機構作為主發起人;二是,3年的盈利水準以及不良率等,都有一定要求;三是,要有很強的管理團隊。

  他強調,支援民營資本發起設立或參股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發起”還有一個潛臺詞,“發起”不一定是“主發起”。小貸公司能不能作為“主發起”,直接轉為村鎮銀行,“這是銀監會要探討的事情”。

  2008年10月,蒼南聯信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聯信公司”)作為溫州首家小額貸款公司正式開業。

  聯信公司由12名企業法人投資設立,其中當地民營企業——天信儀錶集團有限公司為主發起人,公司註冊資本為1億元,全部為貨幣資金,且一次到位。

  另一家申請的樂清正泰小額貸款有限責任公司是(以下簡稱“正泰小貸”)成立於2008年12月8日的小貸公司,面向的客戶主要是個體戶、三農和小微企業。發起人為上市公司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有13位法人,2位自然人劉陽和楊勝華各出200萬,各佔1%股份。

  據悉,截至2011年底,正泰的貸款餘額為46367萬元,銀行借款14000萬元,共發放貸款886筆,累計發放貸款金額74829萬元,累計回籠貸款67969.5萬元。2011年營業收入共計7235萬元,實現賬面利潤總額6563萬元,凈利潤5112萬元,全年貸款平均收息率為17.82%。

  “目前還只是上報申報材料階段,一切還只是個開始,是否能獲准充滿著變數。”一位業內人士透露。

  業內激辯:轉還是不轉?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曾表示,應進一步降低村鎮銀行的設立門檻,允許和鼓勵更多的民營資本投入到村鎮銀行的創設工作中。“現在全國有3000多家小額貸款公司,實際上正履行著部分村鎮銀行的職責,監管層完全可以考慮將其中一些風險控制好、小額貸款佔比高的公司直接升級成為村鎮銀行。村鎮銀行有著自身的業務特點,未來可以考慮非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村鎮銀行主發起行的可能性,分擔國有大行的壓力。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也曾在公開場合指出,小額貸款公司在具備一定規模後,業務規範、經營業績非常好的那一部分公司,應該鼓勵其轉為村鎮銀行,並且不一定需要大銀行做它的第一大股東,這樣才能保證民間資本對小額貸款公司保持熱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但是對於小額貸款公司轉制村鎮銀行,另一些專家則持謹慎態度。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表示,小貸公司轉制村鎮銀行後將面臨三大挑戰。

  吳曉靈指出,首先是缺乏吸儲公信力挑戰存款。在競爭格外激烈的吸儲市場,國有大行有國家信譽做保障,股份制銀行的實力也比村鎮銀行要強,農信社紮根農村幾十年在當地也有口碑,農民到新設立的村鎮銀行存款的動力小,如果沒有銀行入股的背景,吸收存款會更加艱難。

  其次是缺乏貸款的掌控能力。小貸公司貸款投放依靠的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的靠人力評判的技術,而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是基於企業財務報表分析,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經營模式。

  第三是産品的創新能力,目前銀行業發展速度非常快,産品紛繁複雜,即使是國有股份制銀行和商業銀行更新産品及服務都感到非常吃力。小貸公司變成村鎮銀行,進入到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當中非常不容易。

  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也認為,溫州金融改革提出支援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發展成為村鎮銀行,但是小額貸款公司不一定非要變成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是自有資本貸款,自己有一些自有資本,加上一些貸款,而且貸的都是小額貸款,大都是熟人貸款,風險相對來説比較小,他們非常了解客戶,和企業非常貼近,就可以做到減少一些擔保,滿足沒有資産抵押客戶的貸款需求。但是如果小額貸款公司都變成村鎮銀行,就不能沒有擔保的向這些客戶貸款了,銀行是向非特定人吸收存款、向非特定人發放貸款的,風險非常之大。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