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兩週年造164位巨富

2011-10-31 08:26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王思羽

  創業板推出兩週年 “圈錢”近2000億分紅不到4%

  10月30日,創業板將迎來2周歲的生日。兩年來,創業板幾乎膨脹十倍,瘋狂“圈錢”近2000億元,創造了164位億萬富翁。但其市場表現卻令人失望:近三成業績同比下滑,五成個股破發,七成市值被蒸發,八成股民首日買入虧錢。本來要讓股民享受發展果實的創業板到底讓誰賺了錢?

  散戶慘虧

  近半公司股價破發

  2009年10月30日,28家上市公司揭開創業板大幕。兩年來,創業公司擴容令市場瞠目結舌。截至今年10月30日,過會併發行的創業板上市公司達到274家,幾乎是首批上市公司的十倍。但規模的急劇膨脹並沒有給股民帶來笑容,八成股民首日買入依然虧損。

  統計數據顯示,按10月28日收盤價格計算,在271隻創業板股票中,依然有209隻個股複權價格低於其上市首日的收盤價,佔比高達77.12%。這也意味著,如果投資者在創業板上市首日買進並一直持有,目前仍然有近八成的投資者處於虧損狀態。國民技術、堅瑞消防、三川股份以及世紀瑞爾等4隻創業板股票複權後相對於首日收盤價的跌幅均在60%以上。其中,國民技術上市首日的收盤價為157.31元,但上市之後,股價連續受挫,目前最新的複權收盤價也只有55.038元,跌幅高達65.01%,成為跌幅最慘的創業板公司。

  即便是同發行價相比,“破發”的公司也比比皆是。截至昨日,複權股價依然被運作在發行價之下的創業板公司有123家,佔比為45.39%,接近一半。其中,恒信移動破發比例超過了50%,這家由平安證券保薦的企業發行價為38.78元/股,目前股價已跌至17.92元,較發行價縮水了53.79%。如果在網上申購時,該股每中一簽並持有至今的話,其浮動虧損就超過萬元。

  另外,從創業板指來看,自從2010年12月20日盤上1239.60點的高峰後便一路下滑,目前跌到833.42點,跌幅達32.77%。

  高管創富

  累計身家超2500億元

  創業板的賺錢效應和造富功能令人咋舌,然而這些錢都進了誰的腰包?

  從首發的指標看來,包括暫時未上市的三家公司,274家創業板平均發行價格為32.64元/股,平均發行後的市盈率則為61.97倍。券商機構從中獲取的承銷保薦費用累計高達126.91億元,其中,平安證券擔任了38家創業板企業的主承銷商,獲得15.1億元收入。

  從創業板中賺大錢的還有眾多的風險投資(VC)和私募股權資金(PE)等資本大佬們。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自2009年10月創業板開閘以來,有VC/PE支援的創業板企業共有147家,佔深圳創業板上市企業總數的五成以上,而在創業板背後的VC/PE等投資機構達到174家,本土機構有156家,外資為16家,而這些機構在退出後,都獲得不菲的收益。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共實現323筆退出,本土的VC/PE有299筆,外資為20筆。合計平均賬面投資回報倍數為8.90倍,其中,外資回報率高達14倍,可謂是滿載而歸。

  因創業板上市而“一夜暴富”的非上市公司老闆或者高管莫屬。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隻創業板股票上市,樂普醫療創始人、總經理蒲忠傑以38.32億元,成為創業板的第一位首富。隨後,愛爾眼科的大股東陳邦、向日葵的董事長吳建龍均做過首富。兩年過後,以半年報披露為準,創業板高管累計身家高達2553.35億元,財富過億元的董事長就有164位。

  兩年來,共有80多家創業板公司遭到203名高管拋售,套現總金額在30億元左右,其中7名高管通過套現成為億萬富翁。

  瘋狂圈錢

  超募176.96% 分紅僅佔融資額4%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創業板累計融資近2000億,超募176.96%。而多數上市公司成為“鐵公雞”,兩年來的累計現金分紅佔融資規模比不到4%。

  根據數據,2009年創業板開啟以來,上市公司通過IPO累計融資額為1936億元,而預計募集的資金僅為669億元,相當於每個公司超募資金達到4.62億元,平均超募比例達到了181.18%。其中,截至目前最多的是國民技術,其超募資金多達19.65億元;而碧水源、沃森生物、奧克股份、匯川技術、宋城股份、開山股份、南都電源、東方日升、數位視訊等超募資金額均在10億元以上。

  這些超募的資金並沒有多少用於擴大生産規模,發展主營業務,大部分超募資金都“躺”在銀行指定賬戶吃利息,或者償還債務。平安證券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創業板上市公司有84.66%的超募資金閒置於銀行。而準備或已經在使用的資金多數也是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流動資金為主,這兩項的投入比例佔整體投入的51.42%。更有甚者,直接把超募資金用來購房購車。如神州泰嶽的第一批超募資金2.5億元用於研發及辦公用房的購置與建設;南風股份更使用了包括超募資金在內的資金競買國有土地使用權;探路者動用6600萬元超募資金購置房産等。

  令投資者想不通的是,創業板公司一夜暴富的同時,給股東發放的紅利卻少得可憐。據記者對比,2009年至今有現金分紅記錄的創業板公司共172家,累計向股東派發的“紅包”僅68.62億元,佔IPO融資規模的3.54%,佔凈利潤總額的16.85%。

  業績變臉

  三季度147家公司業績環比下滑

  創業板啟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扶持中小企業,尤其是為高成長性企業提供融資平臺。但從目前情況看,創業板上市公司不僅業績頻頻“變臉”,高成長性成為“浮雲”,而且多數公司“高科技”含量並不紮實。

  截至昨日,創業板已有271家公司上市交易,三季度共盈利142.89億元,平均每家公司盈利5272.66萬元,同比增長16.65%。與去年同期相比,有78家上市公司出現凈利潤下滑現象,佔28.78%。

  從環比數據來看,高增長性更是“浮雲”。今年第三季度,共有147家上市公司業績環比出現下滑,其中荃銀高科(300087)和康芝藥業(300086)業績環比下降幅度最大,分別達到212.02%和171.28%,並且三個季度環比幅度都在下降。整體而言,在可查的244家上市公司中僅有18家上市公司在今年前三個季度保持環比持續正增長,但其中大多數上市公司的環比增長幅度在持續減小,後市或將面對公司業績增長乏力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高成長性,創業板一度也成為“高科技”的代名詞。按照證監會行業分類,創業板中製造業有179家,資訊技術業有52家,另外,社會服務業、農林牧漁等也都紛紛加入創業板隊伍。而這些公司中的“高科技”含量並不高,而不少真正優秀的成長性高、科技含量豐富的卻紛紛赴境外上市。

  記者觀察

  退市制度缺乏

  導致投機盛行

  “因為創業板暫時還沒有退市機制,所以只要能上市,基本上等於進了保險箱。這對企業本身發展並不一定是件好事情。”一位券商分析人士告訴記者。而創業板退市制度一度被寄予厚望,記者多方獲悉,目前仍沒有具體時間表。

  創業板已經從鼓勵創業交易的場所變成了一個創富場所,跟設立的初衷背道而馳。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發行制度,也包括退市機制。經濟學家馬光遠就指出,在發行制度上沒有完全實現市場化,導致很多機構做高股價,最後再高位套現;“另一方面,由於創業板本身缺乏退市制度,導致投機制度盛行,很多企業的業績一落千丈。”馬光遠認為。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創業板退市機制遲遲不出,可能是監管層擔心投資者會面臨更大的風險。但為鼓勵高成長性公司,創業板不應該成為企業“圈錢”的保險箱,只要上市就萬事大吉,作假投機才大行其道,“三高”不斷出現。

  實際上,創業板退市在國外已有比較成熟的經驗。如美國納斯達克如今已有3000多家企業,每年大約有8%的公司退市,而英國創業板退市率則高達12%。(張忠安 葛丹)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