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把脈中國經濟走向

2009-12-02 08:51     來源:新華網綜合     編輯:肖燕

  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研究2010年經濟工作時指出,明年保持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不少有利條件,但也面臨不少困難和矛盾。那麼,我們應如何判斷當前經濟形勢?今後一段時期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日前,來自國內經濟學界的著名專家——厲以寧、劉世錦、李揚、胡鞍鋼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就此進行了深入分析。

  他們普遍認為,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企穩向好的關鍵時期。下一步,應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抓住有利時機部署和推動重要領域改革,推動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

  企穩回升態勢尚不牢固

  “企穩回升態勢基本確立,但基礎尚不牢固,或者説還相當脆弱。”劉世錦稱,“從國際上看,實體經濟仍在下滑之中,將在中長期對我國外需空間形成結構性制約。從國內看,社會實體經濟投資剛開始回升,信心還不穩定;消費增長有政策支援的因素,隨著時間推移,就業和收入下降對消費的負面影響可能以某種方式錶現出來。”

  “危機最壞的時候過去了,但是很難有把握地説復蘇時代到了,從遏制下滑到真正走向健康的復蘇之路還有一段路程。”李揚深有同感。

  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對當前經濟形勢要有全面、準確的判斷,對下一步經濟回升和持續增長的困難和複雜性要有足夠估計。

  未來經濟增長潛力巨大

  談到明年乃至今後幾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經濟學家們還是相當樂觀。

  “對我國今後的經濟增長應當是有信心的。”厲以寧認為,提高城鎮化的持續投資將起到長期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我國的經濟增長率在未來一個較長時期以內可以連續保持在7%到8%較高的水準上。

  胡鞍鋼認為,中國仍處在經濟起飛階段,未來經濟增長仍具有巨大發展潛力,仍可以保持長期高增長。

  劉世錦同樣認為,中國經濟運作可能進入週期上升階段,今後十年仍有保持7%左右增長速度的潛力。  

  把更多精力放到調結構

  在“保增長”比較有把握的前提下,經濟學家們認為,明年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調結構”上來。

  劉世錦指出,當經濟大幅下滑趨勢得到抑制並轉入企穩回升通道後,投資過快增長的負面作用將會更多顯露出來,進而加劇本已存在的週期性、結構性産能過剩。因此,如何調整投資結構,使資金更多地進入最終需求而非中間需求環節,如何使消費增長的“慢變數”適當快一點,增加其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都是需要下一步重點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李揚認為:“眼下,我們從政策的層面來看,特別需要做的是,通過優化投資結構優化經濟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今後,在投資領域必鬚髮揮民營企業的主導作用。

  胡鞍鋼則更強調産業結構的調整。他建議應提高三個“比重”:一是不斷提高服務業産值佔GDP比重,二是不斷提高服務業佔就業比重,三是不斷提高服務貿易佔總貿易比重,大力發展旅遊業、交通運輸業和金融保險業。

  擴大內需重點拓展消費需求 

  “擴大內需應當是我們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劉世錦建議,今後應著力推進以消費需求拓展和升級為重點的擴大內需戰略。一方面,要在現有收入水準上,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調整,將被抑制的需求釋放出;通過完善社保體系,改善居民預期,把原來“不敢花”的錢花出來;通過改進對消費的金融服務,把部分未來收入合理地轉為當前消費。另一個方面,要通過推動消費結構升級來擴大消費總量。

  厲以寧認為,近期有效擴大內需的措施,應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是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二是加快廉租房和適宜中低收入家庭購買的小戶型住房的建設。三是近期內使農民收入有較大幅度增加。  

  適度寬鬆貨幣政策不宜變

  專家們認為,宏觀經濟政策不宜改變。

  厲以寧認為,現在仍應維持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當然,針對信貸中的結構性問題而採取的措施,應及早出臺。

  李揚也認為,明年的貨幣政策宜保持穩定。只要不發生劇烈的形勢變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格局不要改變,明年的貨幣供應增長率和新增信貸規模只宜做小規模調整。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