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政策短期難改
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累計升值超過20%,匯率變動過程體現了漸進、可控和主動的原則,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匯率基本穩定對於中國經濟的意義更為重要,從保持經濟增長的角度考慮,中國政府有充分的理由保持匯率穩定。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告訴記者,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明年年中之前都不會有明顯的升值,因為決定人民幣是否升值需要考慮國際政治因素。人民幣匯率從去年夏季開始重新與美元掛鉤,現在任何政策變化都是大的調整,儘管中長期升值壓力始終存在,但匯率作為重要的政策工具,必須考慮結構性和週期性因素。
王慶認為,目前人民幣升值時機不成熟。首先是中國的出口很弱,人民幣匯率貿然升值無疑會惡化出口形勢;其次是國內價格情況並不要求升值,匯率上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通脹壓力,而目前國內還處於通縮狀態,顯然不需要匯率發揮這種作用;另外漸進式的升值對於縮小貿易順差效果有限,相反還會引起熱錢的大規模流入,加劇國內的流動性過剩。
國際政治博弈是決定人民幣是否升值的重要因素,中國需要在保持經濟增長和緩解國際壓力之間做好平衡。王慶預測,人民幣匯率有可能在明年下半年出現升值,只有政治壓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中國才有可能選擇動匯率緩解壓力,同時減輕貿易保護主義的傷害。
如何應對升值壓力
有關人民幣匯率問題,西方國家向來是説得多、做得少,這些國家的政府傾向於將人民幣匯率作為談判工具,而實質性的政策較為少見。10月15日,美國財政部公佈的有關人民幣匯率的報告並沒有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這在一定程度上説明,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沒有想像中那麼大。不過美國財政部的報告也提出,中國的外匯儲備和貿易順差在不斷地增加,如果進一步增加,會加劇全球失衡,而人民幣升值有利於這種失衡的調整,有利於價格體系的再改變。
增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可以作為應對升值壓力的一種路徑。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稱,從外部環境看,目前國際市場已經逐步企穩,擴大波幅的風險減小。從國內環境看,我國外貿順差已從過去單月200億到300億美元的均值水準,降至目前單月順差100億美元左右,由此決定的人民幣匯率水準目前已基本上處於均衡狀態,應該擴大波動幅度。
中長期來看,儘快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是改變其不斷受到“攻擊”的重要戰略選擇。近兩年以來,中國在推動人民幣亞洲區域的國際化步伐較快,目前已與多個國家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同時還推出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這些政策對於提高人民幣國際地位有一定作用。當然,人民幣要想真正成為國際貨幣,還需要國內經濟的平衡發展予以配合,有效降低出口依存度當是治本之策。(記者 賈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