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蔚華:推進利率市場化條件基本具備

2012-03-26 11:23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范樂

  中國銀監會發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商業銀行凈利潤達1萬多億元,創歷史新高,凈利潤增長率達36%。有人認為利差是銀行高額凈利潤的主要驅動力,因此利率市場化改革呼聲再起。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條件是否已具備?應該從哪兒著手?是否有利於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就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

  利率市場化改革正處於最後的攻堅階段,但應循序漸進

  “利率是非常重要的資金價格,如果資金價格無法通過有效的市場機制來形成,就很難實現資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斷優化。”馬蔚華説,利率市場化是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正處於最後的攻堅階段。

  “我國現階段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已基本具備,但從短期看,利率市場化改革對我國銀行業而言,無疑是一場生死考驗。”馬蔚華説,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速將使銀行存貸款利差急劇收窄。美國1981年至1985年存貸款平均利差為2.17%,而在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後的1986年至1990年則降為1.63%。利率市場化甚至還會引發銀行倒閉現象。如美國在完成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後,1987年至1990年平均每年有200家左右的銀行倒閉,而在1980年以前則平均每年不到10家。“由於我國銀行業收入來源的80%以上依賴於存貸款利差,且風險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利率市場化應循序漸進。”馬蔚華説。

  “目前,利率市場化還有最後兩個沒有放開的領域:一是貸款利率的下限,一是存款利率的上限。我認為可以先從放開貸款利率下限開始。”馬蔚華説,美國當年也是對存款利率進行管制,在管制之外還有一個民間利率市場,這樣的利率雙軌制促成了金融脫媒,金融脫媒推動著利率的逐步市場化。從我國的情況看,去年以來,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悄然加快,社會資金來源中實行市場化定價的比重快速提升。如在實行嚴格利率上限管制的人民幣存款領域,包括理財産品募集存款、結構性存款、國庫現金定期存款、委託存款、協議存款等已實現市場化定價的存款,佔全部銀行存款的比例已超過10%。在社會資金運用方面,除人民幣貸款之外都已基本實現市場化利率。另外,在銀行資金面持續收緊的現實情況下,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利率基本不會突破下浮10%的底限,因此管住貸款利率下限已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利率全面市場化預期正倒逼銀行調整經營戰略,中小企業將會得到更多更好的服務

  利率全面市場化預期正倒逼銀行調整經營戰略。“利率市場化改革不可避免,而高利差在利率市場化的情況下不可能長期維持,這對商業銀行是一個考驗”, 馬蔚華認為,中國的銀行要從制度、文化以及社會責任感方面入手及時轉型,以適應未來更加市場化的競爭,如果還是一心想著追求速度、翻番,就不可能實現轉型。

  “改革將會促使更多銀行重視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馬蔚華説,招商銀行從去年開始第二次轉型,目前,中小企業貸款佔對公貸款的比重接近53%,這為應對利率市場化改革風險做了一定的準備。現在,不少銀行已經意識到大企業資金雄厚、融資渠道多、議價能力強,而且未來利率市場化後利差也會越來越小。相比之下,中小企業貸款對銀行來説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市場競爭壓力有利於商業銀行尋找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和發展方式,促進市場化的金融創新,並推進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這將使中小企業得到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