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經濟,唯一能説得清的就是“説不清”。
一、屢敗屢戰的美國:在膠著狀態中撲騰
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房貸供應商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告破産,揭開次貸危機“大片”的帷幕,也開始了美國屢敗屢戰的演出。隨著危機急劇惡化,先是美國政府宣佈接管“兩房”,然後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雷曼宣佈破産,摩根斯坦利和高盛轉為銀行控股公司,全美最大的儲貸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被接管,金融危機達到高潮。一系列敗陣之下,美國又是緊急貸款,又是注資,又是降息,又是出臺經濟刺激計劃。作為“大片”中最重要的演員,美聯儲實施零利率政策,將聯邦基金利率長時間維持在0至0.25%的超低水準,並兩次通過量化寬鬆、扭轉操作等非常規手段,以極低價格向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大規模注入流動性。
幾經“撲騰”,美國經濟狀況有所改善。新增失業人數降低,失業率開始下降;産能利用率回升,接近危機前的水準;耐用品訂單增長開始加速,消費者信心指數近期上揚;房屋銷售和開工加速,房地産市場景氣指數也有明顯上升,房地産行業有可能帶動相關産業鏈,並通過財富效應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進一步擴大總需求。
然而,“撲騰”的總體效果差強人意,美國經濟形勢總體仍難言樂觀。從産出水準看,去年第四季度才勉強恢復到雷曼倒閉前水準,4年時間裏美國經濟增長幾乎為零,這比二戰以來美國歷次經濟危機後復蘇情況都要糟糕。從就業情況看,今年2月份失業率仍然處於8.3%的高位,如果再加上因遲遲找不到工作而退出勞動力市場的失業者,失業率接近12%。另外,美國今年1月份全部製造業新增訂單環比下降1%,貿易逆差環比增長4.3%,顯示其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美聯儲正在繼續觀察形勢,不排除屢戰屢“撲騰”,也就是年內再度出臺第三輪量化寬鬆(QE3)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