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非取代美元 專家析三步走路線圖

2012-03-20 14:05     來源:中新社     編輯:范樂

  中新社上海3月19日電 題:人民幣國際化並非取代美元 專家解析“三步走”路線圖

  中新社記者 李佳佳

  “人民幣取代美元?這一説法既不準確也不恰當,還造成了不必要的非議和擔憂。”

  19日在上海舉行的“第二屆北外灘財富與文化論壇”上,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監事長金立群以經濟學著名理論“特裏芬兩難”斷然否定外界關於人民幣國際化的不實之説。

  所謂“特裏芬兩難”是指佈雷頓森林體系中自身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具體而言,就是在現有國際貿易結算中,美元要確保儲備貨幣地位就必須創造流動性,實現貿易逆差;而實現逆差,就會出現貨幣貶值,如何既為儲備貨幣又不出現大幅貶值就是“特裏芬兩難”。“當美國經濟在國際經濟總量中不斷按比例減少時,這就是一個大難題,人民幣要做的就是幫助你(美元),而不是取代你(美元)。”金立群説。

  當前,美元在國際貿易體系中所佔比重已達60%至70%,而人民幣僅為0.3%,金立群認為:“如果人民幣達到國際貿易結算的10%就已經非常了不起”。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要求中國經濟達到一定規模外,還需要具備資本賬戶開放以及匯率自由浮動等條件,“中國必須不斷創造出大量豐富的、高品質的貿易産品,以及可供選擇的人民幣投資工具,才能促使外界增強持有人民幣的慾望。”

  眼下,中國已正式吹響人民幣向國際化進軍的號角。正因為此,2011年也被稱為人民幣國際化“元年”。

  在過去一年裏,一方面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拓展到全國,業務總額達2.09萬億元,較2010年猛漲3.1倍。同時,當年還正式啟動外匯期權交易,加上外匯遠期交易等,人民幣匯率衍生産品的技術體系基本建立,業務量亦上升了50%;

  此外,去年尼日利亞政府正式將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這樣一來,就有尼日利亞、馬來西亞、柬埔寨、韓國、白俄羅斯、俄羅斯等7個國家正式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體系中。

  反觀過去一年,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已由2年前的0.02%上漲到0.41%,但相較于國際化指數為35%的歐元和54%的美元,人民幣尚有漫長道路要走。

  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看來,在未來的20年到30年裏,人民幣國際化應分為三個階段,“按照規律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從人民幣國際化的範圍來看,第一個10年,要以人民幣周邊化為主;第二個10年,要以亞洲區域化為主;第三個10年,實現人民幣全球化。而從人民幣國際化的功能拓展來看,第一個10年,當以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的計價結算貨幣功能上拓展為主;第二個10年,則要在人民幣金融交易的計價基礎貨幣功能上提升;第三個10年,最終實現人民幣的儲備化。

  他説,人民幣國際化作為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的象徵,應該是軟硬實力剛柔相濟凝結的産物。“一方面它是一種表徵,另一方面也是保證中國和平崛起後實現可持續繁榮的強大凝聚力。”(完)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