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推算北京房租是紐約5倍 黨報對比遭疑

2011-09-14 07:17     來源:北京晨報     編輯:王思羽

資料表

  中美兩國物價對比一直是個熱話題。昨日,《人民日報》刊發《北京物價真的比紐約高嗎》一文,舉例指出北京奢侈品確實比紐約高出不少,但公共交通等紐約卻是北京的10倍,中國遊客很難全面感受美國物價水準,該文迅速引起網友熱議。對此,長江商學院教授周春生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兩國物價水準其實很難通過對比得出,即便對比也應該在衣、食、住、行同品質商品之間進行全面比較。

  用收入比算出5倍房租

  “中國,吃一次肯德基30元,下館子最少100元,買條Levi‘s400元,買輛車最少30000元(夏利);美國,吃一次肯德基4美元,下館子40美元,買條Levi’s20美元,買輛車最多30000美元(寶馬)”,這是最近一條被瘋狂轉發的關於中美物價對比的微博。對此,《人民日報》在文章中表示,北京的奢侈品價格確實比紐約貴,如COACH包在美國價格折合成人民幣僅為640元至1920元。但文章同時指出,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的衣服,價格不到商場的一半。而北京在公共交通、人工、智慧財産權的産品和服務等方面的價格則比紐約低很多,但人們經常比較的是遊客大量購買的消費品。

  對此,知名財經評論員余豐慧則從收入與支出的角度算了一筆賬:美國2010年每人平均收入大約為5萬美元,相當於人民幣32萬元;北京2010年城鎮居民年每人平均收入29073元。紐約耐克鞋售價最高為832元人民幣,北京為2000元人民幣,與每人平均年收入相比較:紐約為0.26%、北京為6.9%,北京是紐約的26.5倍。紐約房租CBD附近一居室最低為6400元人民幣,北京為3000元人民幣,與每人平均年收入相比較:紐約為2%、北京為10.3%,北京是紐約的5倍。

  專家稱非相同品質難對比

  中美物價水準到底該如何比?對此,曾在美國經濟學會任職的周春生認為,國家物價水準很難通過簡單的價格對比出來,單純的數字對比意義並不很大。兩個國家的物價對比應該至少包含衣食住等四個方面,同時還要保證品質一致這一前提。

  對於網友的對比方法,專家稱也很難保證客觀性,如選取的樣品的品質是否相同等。周春生表示,如牛肉的對比,雖然在報道中稱,北京的牛肉價格每公斤為25元至45元,紐約為20元至50元,但實際上,美國的牛肉差別很大,不同部位的牛肉可相差幾十元,另外,牛肉的級別也不盡相同。

  網友也認為,拋開醫療養老教育等福利性支出、拋開中美兩國收入的差距,只拿出幾個消費項目的個例來佐證兩國消費水準,都難免以偏概全。但是,關於中美物價的比較每次都能成為熱點,還是源於人們對於目前生活成本的在意。衡量百姓生活負擔,比單純比價來得更實際一些。(北京晨報記者 孫雨)

  美國人工比中國貴讓人難高興

  美國人工服務價格高於中國,反襯出的恰恰是中國勞動力價格的低迷。隱喻著經濟突飛猛進中的結構性風險,也是勞動者價值被嚴重低估、勞動者權利被漠視的現實表徵。

  中國物價真的高於美國嗎?對比發現,普通生活消費品,如果帶有國外品牌,北京的確比紐約略貴。而涉及人工服務的消費,紐約都比北京貴。Patrick介紹:“在紐約我剪頭髮需要20—40美元,但是在北京的時候,學校裏幾塊錢就夠了。”(據9月13日《人民日報》)

  中國物價比美國高,這是最近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但美國在人工服務等方面的消費價格,確實比中國高出不少,“紐約市的理髮價格是北京市的5倍以上”就是例證。

  不過,這並不能説明中國物價水準不高,更無法佐證“中國物價壓力比美國低”,根本讓人高興不起來。

  不能只看到美國服務價格比中國服務高多少倍,而忽略了美國收入是中國收入N倍的現實差距。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曾表示,“中國工人平均工資是美國工人的4%,跟1975年的韓國類似。目前,即使墨西哥工人的工資也是中國工人工資的3倍。”物價是收入和消費能力的市場化體現,月收入數千美元的美國人掏20美元理一次發與月收入千把元人民幣的中國人掏10元人民幣理一次發,實際上後者的消費壓力遠遠大於前者。

  更重要的是,美國人工服務價格高於中國,反襯出的恰恰是中國勞動力價格的低迷。資料顯示,我國居民勞動報酬佔GDP的比重,在1983年達到56.5%的峰值後,就持續下降,2005年已經下降到36.7%,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報酬佔GDP的比重上升了20個百分點。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2007年11月公佈的《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2007)》也指出,中國企業利潤大幅增加,相當程度上是以職工的低收入為代價的換言之,中國服務價格較低也是以廉價勞動力作為代價的。這是一種極不公平的薪酬“定位”,隱喻著經濟突飛猛進中的結構性風險,也是勞動者價值被嚴重低估、勞動者權利被漠視的現實表徵。(陳一舟 山東職員)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