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惠譽欲降中國信用評級有陰謀

2011-09-13 06:2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王思羽

  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公司今年以來四處出擊,頻頻動用下調評級的利器,在下調歐洲多國主權信用評級後,最近又揚言,可能在兩年內調降中國信用評級。惠譽亞太評級主管安德魯卡胡恩表示,中國本幣債信評等可能在未來12至24個月面臨下調。

  中國經濟影響力增大

  今年以來,惠譽相繼下調了對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希臘的評級。對於惠譽輪番降級的原因,北京大學國際人力資源EMBA客座教授武欣欣對本報記者説,這是正常的,因為現在全球經濟都在下滑。但有一點與以往不同,就是過去經濟不好時,評級公司並沒有大範圍下調評級,原因在於當時大家能看到經濟下一復蘇週期在哪,有希望,有信心,而這次大家還沒有看到復蘇點在哪,希望和信心都不夠。

  惠譽還將目光投向中國和日本。9月8日惠譽警告,若中國銀行資産品質出現實質性惡化,可能會在兩年內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此外,惠譽還指出下調日本信用評級的可能性高於50%。

  “評級機構現在對中國如此關注,是因為我們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了。”武欣欣説:“過去中國經濟在世界上沒有地位,大家很少關注,現在,中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人民幣越來越強勢,特別是在東亞、南亞等地區,人民幣影響力很大,已成為區域性國際貨幣,在這種利好形勢下,評級機構會警示風險,提醒投資者防範風險。同時,也提醒中國銀行業在一到兩年內解決自身問題。”

  誇大中國金融風險有違事實

  今年以來,惠譽一直對中國金融穩定性存在擔憂,稱中國銀行業在平臺貸款、房地産貸款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資産品質面臨嚴重惡化風險。同時,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也表示了擔憂。

  對惠譽的質疑,專家們認為,其提醒有積極意義,可以促使中國加強對銀行業的風險管理和對地方投資的監管,但其描述的情況誇大了風險,與事實不符。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副部長徐洪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首先,政府投資基礎設施會産生外部經濟效應,搭建的這個平臺將有利於經濟發展,會促進投資、消費和經濟的增長,政府未來償債前景是樂觀的。其次,中國政府總負債水準佔GDP比重非常低,並且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準和發達國家水準,未來每年新發生的債務赤字也非常低,中國政府不存在發生債務危機的可能。第三,目前地方政府出現一些財政困難,主要原因是中央對房地産市場進行了調控。過去地方政府收入相當部分依靠土地,現在對房地産的調控有利於促進地方政府優化投資和財政支出結構。第四,從銀行方面看,目前對地方融資發生的壞賬比率並不高,壞賬佔整個信貸資産的比重更低,是在銀行能承受的範圍內的。

  對於惠譽另一質疑:中國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中發放的貸款,有可能成為中國金融系統的巨大包袱,徐洪才指出,與美、歐、日一樣,大家都經歷了金融危機的衝擊,我國在這一衝擊過程中産生一點問題是合理的。當時中國若不搞投資,經濟就會大幅滑坡。2009年,世界新增GDP的50%以上都是由中國創造的,現在評級公司忽視我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而把存在的一些問題擴大化,是雞蛋裏挑骨頭。我國有廣大的市場容量,可以建立內生型經濟增長機制來發展,我們是大國,不像小國那樣過度依賴外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在可控範圍內的,是可以解決的。

  警惕“唱空”背後的陰謀

  在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的經濟遭遇重創。歐債危機的出現,顯然救了美國。至少,流出美國轉而流向歐洲的資金,又再次回到美國,重新購買美元資産,尤其是美國國債。資金回流,對於市場信心的重建,金融體系的修復乃至美國經濟的恢復,百利而無一弊。如今,惠譽警告説要調降中國評級,無非想讓這份“投資黑名單”再增加些經濟增長勢頭不錯的新興市場。或者,他們不如直接説,美國仍是投資首選。

  在三大評級機構中,惠譽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今年以來,惠譽數次“唱空”中國銀行業。一些業內人士提醒,除改正自身問題之外,還需提防“唱空”行為導致人心惶惶和擾亂中國金融經濟秩序的風險。也有評論指出,評級機構在其公正的外表下,有時隱藏著不可告人的“陰謀”:評級機構在前面唱空,對衝基金在後面做空中國銀行股或中國概念股,隨後再低位吸納,謀取雙向暴利。

  如今世界三大評級機構都是由美國資本控制的,“由債務人控制的評級機構自然要為埋單方貼金了”,徐洪才認為,評級機構一直以來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行兩個標準,他們對發展中國家總體信用評級總是偏低,其標準有偏見。而且目前三大評級機構的評級不透明,沒有人監管,是老虎屁股摸不得。有學者提出搞一個全球統一的評級標準,但三大機構都不同意,説只能按他們的標準進行評級,但他們從來不公佈自己的標準是什麼。

  業內人士呼籲,中國作為債權國,應該爭取國際評級話語權,支援本土評級機構發展,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統一的信用評級從業機構認證制度。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