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美債危機 有賴國內經濟結構調整

2011-08-12 09:15     來源:新京報     編輯:馬迪

  ■ 關注“標普降低美國信用評級”

  相對於2008年的次貸危機,本次債務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衝擊將小得多。中國不妨把全球債務危機看做調整國內經濟結構的良機。

  儘管美債違約風險得以在最後一刻暫時避免,但美債危機並未化解且仍在持續發酵,加上歐債危機也在持續惡化,市場對歐美經濟二次探底萬分擔憂。8月3日以來黑色風暴席捲全球股市,發生了2008年金融危機後罕見的暴跌,美股甚至連續刷新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分析人士認為,這場戲劇性的金融衝擊波,很可能會讓已經歷時四年之久的全球信貸危機開啟第三個階段,最終即使債權國也難以倖免。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便是,自己已與美國經濟聯繫太緊,畢竟中國的出口經濟積累了太多的財富,而這些財富中的絕大多數都已經通過金融操作的方式變成了美國國債。

  考慮到目前歐洲情況仍在繼續惡化,如果未來歐洲銀行業出現資金鏈預警,那麼這場金融動蕩就具有向危機演化的可能性。這意味著新一輪全球性量化寬鬆政策隨時可能再次推出,成為對抗全球債務危機的主力。

  而中國正在經歷的政策緊縮週期,與歐美經濟政策本已不同步,未雨綢繆,中國應該如何做好政策準備?

  需要明確的是,相對於2008年的次貸危機,本次美國債務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衝擊將小得多,最重要的原因來自兩個方面:

  其一,在次貸危機之前,中國經濟是“過熱”,危機襲來直接導致中國劇烈受創,而目前中國經濟經過2010年下半年以來的主動收縮,承受外部衝擊的能力大幅提升。從産能角度看,次貸之前的中國經濟受到多年來持續的産能擴張導致實體經濟風險敞口過大,一旦需求收縮,只能迎接痛苦的被動去産能過程,從而導致經濟跌落谷底;而現在由於海外需求還未恢復到次貸危機前的狀態,經歷了上一輪需求縮減之後,産能風險敞口已大大縮窄,料想需求再度降溫引發的産能收縮反應將相對可控。

  其二,經歷了次貸之後的再平衡,中國經濟對外需的依賴度已大幅下降,內需成為驅動中國經濟的首要動力(上半年凈出口對中國GDP的貢獻率還是-0.7%),在未來遭受外需衝擊時,中國經濟的緩衝能力也會大幅提升。7月出臺的經濟數據,説明中國經濟依然穩健,這使得中國在全球債務危機愈演愈烈的當下,能夠佔據十分有利的地形。

  基於這兩點背景的差異,綜合全球未來通脹演變、經濟形勢和金融風險,中國大可靜觀其變,以待形勢明朗。不妨把全球債務危機看做中國調整國內經濟結構的良機——中國應該利用危機,倒逼國內經濟結構調整,而不是匆忙上陣,跟隨歐美國家大搞經濟刺激。經濟轉型再也經不起結構倒退了。

  即使未來形勢逼人,中國被迫聯手出臺一定的救市政策,也不必再次祭出財政刺激大旗、大搞“鐵公雞”,而應考慮使用以減稅為主的財政政策,通過收入分配改革刺激居民消費、通過大力發展服務業解決就業問題、通過努力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來將固定資産投資增速維持在一定水準上。同時,為了房地産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絕不能取消對房地産市場的宏觀調控。

  □王瑩(上海 學者)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