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格局變化

2009-10-13 14:42     來源:新華網     編輯:肖燕

  伴隨著金融市場的大幅反彈和人們樂觀情緒的普遍增強,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格局將會出現什麼變化,我們面對的將是怎樣一個世界,這些都是目前多方關注的問題。

    預言未來無疑是困難的,但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不久前就做了一次題為“危機之後”的演講。在演講中,他指出,“危機之後”的一大特點,就是世界經濟力量和經濟增長模式需要重新平衡。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作為金融危機中心的美國“將目睹其經濟實力和影響力的下降”;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力量。

    在佐利克看來,上述論斷有不少支援因素:第一,中國“強有力地”應對了這場危機,中國仍有繼續執行當前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空間;第二,中國經濟快速復蘇,其他國家從中受益,這增強了中國的影響力。

    “事實上,今天,中國正成為世界經濟的一支穩定力量。”——這是佐利克的原話。當然,除中國外,他認為“後危機時代”也將反映其他大型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其中包括印度。

    展望未來,佐利克認為,世界將可能出現“多極增長”,而這將有助於世界實現平衡、全面的增長,“通過對基礎設施、民眾以及私營企業的投資,拉美、亞洲以及中東國家都將為世界經濟的新模式作出貢獻。”

  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金融格局帶來的變動,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國際儲備貨幣的影響。美元仍是世界最具主導地位的儲備貨幣,但金融危機也正在悄然改變著這一切。

    佐利克警告説,美國如果認為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主導地位理所當然,那將是錯誤的,在未來,世界將會有更多其他儲備貨幣可供選擇,比如歐元,還有尚處在國際化初期的人民幣。而美元的未來,與美國能否有效處理其龐大債務息息相關。 

    佐利克的警告絕非空穴來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伯南克在國會作證時也説,他贊同佐利克的看法,如果美國不能保證長期財政穩定,美元將會處於危險地位;而一旦有新的超級貨幣可以取代美元,美元地位就岌岌可危,美聯儲就必須考慮其可能帶來的通脹效應。

    不過,佐利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經濟也存在不確定性,中國經濟必須從目前外貿驅動型向內需驅動型轉變,這不會是輕而易舉的;此外,中國的寬鬆貨幣和財政政策如何有效實施退出戰略,也是一大考驗。

    但從世界大勢看,金融危機確實重創了發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不久前的二十國集團匹茲堡金融峰會與會者也認識到這一點,將包含主要新興經濟體的二十國集團作為未來決定世界經濟的主要平臺,以代替由發達國家組成的八國集團。

    然而,一個舊的秩序打破不是輕而易舉的,搭建一個全新的體系更需要時間和努力,其間肯定不乏博弈和鬥爭。在佐利克看來,當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就是國際社會必須認識到時代的巨變,必須去順應、去參與,而不是逆潮流而動,否則將會是代價巨大、結局慘烈。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