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資金面捉襟見肘 地量地價當前恐難成真

2010-06-29 09:23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張蕾

  雖然上證指數仍在2500點持續糾結,但兩市成交量再創年內新低,各條短、中期均線已黏合在一起,預示大盤將面臨方向性選擇。雖然銀行、保險等金融股勉力護盤,但資金面緊張格局制約其表現,而前期熱門的中小盤股不斷出現補跌,挫傷市場人氣。對短期市場難以寄予過高期望,謹防久盤下跌的局面出現。

  量能制約權重股表現

  上周央行重啟匯改,人民幣升值預期再度升溫為大盤帶來了一線生機和活力,權重股及匯改受益股一度走強,而且從近期市場資金流向看,保險、銀行等金融股有資金注入的跡象。從估值分析,保險、銀行等板塊現在估值水準均接近歷史最低值,譬如,保險、銀行股歷史最低PE分別為18.68倍、9.51倍,而目前2010年動態PE分別為20.98倍、10.4倍,而且相當部分銀行股股息率已經遠超過一年期存款利率。估值優勢是吸引機構資金進入銀行、保險板塊的主要因素。

  從較長期來看,雖然估值是影響市場以及個股股價的重要因素,但並不是決定股價運作的唯一因素,尤其在影響A股市場中短期運作方向上,其他一些因素,如宏觀政策取向、市場流動性、投資者情緒等都會對市場變動形成較大影響。雖然歐洲債務危機將延緩各國退出政策的步伐,國內進一步嚴厲緊縮的可能性也大幅減小,但産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卻不一定會減緩,上周國家發改委取消部分産品特別是“兩高一資”産品的出口退稅,凸顯政府“調結構”決心。長期來看,鋼鐵、煤炭、有色等傳統産業面臨整合壓力;中期來看,鋼鐵等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面臨原料成本上升、下游需求放緩的雙重壓力,而動力煤企業由於下游電廠電價缺乏彈性正逐步喪失向下轉移成本的能力。

  因而,雖然傳統産業估值具有一定優勢,但仍難以得到市場整體認同。不斷萎縮的成交量,對推高市值佔五成以上的傳統産業顯然相當困難。

  資金面捉襟見肘

  5月中旬以來,銀行間市場資金面緊張局勢突顯,貨幣市場利率居高不下,票據貼現率已從年化2%左右驟升至5%以上。為了平抑資金利率波動、緩解短期流動性的緊張狀況,央行通過公開市場不斷向市場“注水”,自5月24日以來,央行已在公開市場連續五周實施凈投放,累計凈投放資金7160億元,但從目前形勢來看,由於農行IPO、銀行年中“達標”考核等衝擊因素的存在,資金利率並沒有出現明顯鬆動,並且在上周招標的300億元國庫現金定存遭遇罕見爭搶,中標利率4.20%,高攀至6個月期限品種的歷史新高,明顯反映出了季度末資金不濟的銀行機構“求錢若渴”之態。

  儘管近期的資金驟緊有些特殊因素,但與去年四季度開始央行的貨幣緊縮滯後效應仍有很大關係,今年央行三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以及發行大量票據回籠資金,正在改變整個市場資金面狀況,而上半年資本市場的融資規模接近去年全年的八成,下半年市場面臨的融資需求依然龐大。

  近期銀行、保險股的走強乏人喝彩,而今年表現一直強勢的中小市值股票卻不斷出現補跌。這些股票的估值較高,其中不乏魚目混珠者,股價的回歸亦屬情理之中,但促使其下跌的因素恐不僅僅是估值因素,資金層面壓力也是重要影響因素。

  如果央行延續目前的貨幣政策,A股市場面臨的資金供求壓力將更為嚴峻,而我們認為,由於三季度國內仍面臨較大的通脹壓力,央行很難在此背景下實質性放鬆銀根,進入四季度,隨著通脹壓力緩解及經濟增速較快回落,央行有可能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整。因而,雖然短期多頭並未放棄在權重股上的護盤動作,但在多條短、中期均線均已黏合的狀況下,上證指數仍被壓制在5日、10日均線之下,表明市況仍屬弱勢,結合資金層面狀況,我們很難對短期指數上升空間寄予太高期望,維持住現有的格局或許是多方目標,但個股的補跌令市場可操作性較差,在大盤未做出方向選擇之前,謹慎觀望是比較明智的。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