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稱溫州企業倒閉潮比預想嚴重 虧損面超1/4

2011-10-09 07:20     來源:央視網     編輯:王思羽

  從全國民營經濟發展致富的典型到民間資本借貸問題的爆發地,溫州被看成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前奏。也正是因為民間資本借貸的問題在溫州集中地暴露出來,使得中央各部門都在積極地探尋解決之路,以防止問題擴展到全國。

  日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包括央行行長周小川、財政部長謝旭人在內的一眾財經高官南下溫州來處理這一場“溫州危機”。他們就與當地的中小企業家來座談,指示當地政府想盡一切辦法,穩定經濟形勢,穩定金融形勢。有專家分析説,當局可能會推出讓銀行暫緩追債以及防止老闆外逃等等措施。

  妥善處理民間借貸引發的問題

  據悉,目前溫州中小企業倒閉現象比預想的要嚴重,今年以來,溫州眼鏡、打火機、鎖具等40多家出口導向型企業利潤同比下降約30%,虧損面超過1/4。大批中小型企業倒閉,許多企業老闆“跑路”,其中包括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波特曼咖啡、樂清三旗集團等名企。

  據媒體之前報道,央行溫州中心支行上半年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溫州民間借貸市場規模達到1100億元,有89%的家庭或個人、59.67%的企業參與。而來自溫州官方的文件也首次證實,當地民間借貸規模佔民間資本總量1/6左右,且相當於溫州全市銀行貸款的1/5。其資金來源主要是民營企業和普通家庭的閒置資金。這些錢當中,用於一般生産經營的僅佔35%,用於房地産的佔20%,停留在民間借貸市場上的資金規模高達40%(440億元)。

  10月3日至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浙江紹興和溫州調研經濟運作情況,並在企業主持召開三次座談會。

  總理強調,要切實防範金融風險。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援,要遵循市場原則,減少行政干預,降低市場風險和道德風險。要加強對民間借貸的監管,引導其陽光化、規範化發展,發揮其積極作用。大力整頓金融秩序,採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貸化傾向,依法打擊非法集資,妥善處理企業之間擔保、企業資金鏈斷裂問題,努力做到早發現、早處置,防止風險擴散蔓延,防範區域性風險。對已經發生的風險事件,要妥善處置,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增強市場信心。

  謹防借貸的“多米諾效應”

  雖然美銀美林發表的報告稱,溫州的“灰色借貸”對於整個中國來説或者只是“茶杯中的風暴”,對於溫州和中國沿海的製造中心地區來説,真正的挑戰是愈來愈高的人工成本和對於提升産品附加值的急切需要。美銀美林認為無需擔心中國會出現自己的“次貸危機”,因為投資者已經對於溫州出現的破産和“灰色借貸”失敗等狀況産生警惕。

  但是,溫州民間資本借貸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卻不得不引起足夠的重視。民間資本借貸之所以如此火爆,一方面民間資金想找出路,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融資難”。中小企業難做、實體經濟難為,使很多企業家把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注意力放到“轉行”上來,炒房、炒稀土、炒古董、炒金融衍生品,再到眼下的民間高利貸,什麼賺錢炒什麼,以至於現在炒出了資金鏈斷裂的問題。

  最新的資料顯示,進入9月份,流入銀行體系的存款呈現出加速的趨勢,截至9月15日,國有四大商業銀行各項存款比較8月末,下降了4200億元,貸款增速只有800多億元。而業內預計,全國銀行業各項存款下降,可能高達6000億元以上,與銀行存款大幅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間借貸是欲發瘋狂。

  而這場火爆的借貸中的可怕之處就是一旦民間資本借貸出現問題便會像多米諾骨牌一般引發一連串的問題。不少中小企業即時債權人又是債務人,就像二十多年前的“對縫”一樣,一旦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上游下游都會隨之出現不良運轉。在我國民營經濟佔據半壁江山,若不能很好解決民營經濟的融資問題,那麼中小企業的倒閉潮或會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最終危及我國的實體經濟,對此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金融體制改革迫在眉睫

  説到底溫州只是全國的一個縮影,但是卻給整個金融運作與監管體系敲起了警鐘,如果不進行改革,直接影響到的是全國各地的資金鏈與企業生存,乃至於整個社會的穩定。

  一味靠“堵”不是解決辦法,給民間資本一個合法的出路,引導民間借貸陽光化、規範化,當是根本之策。不少業界和學者紛紛呼籲,民間借貸陽光化是解決目前問題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説改革迫在眉睫。

  首先是要認可民間借貸的合法社會地位,要納入到銀行小貸公司,融資擔保機構等,同等的金融體制內。此外對民間借貸中,借貸雙方資金使用途徑等要有明確的法律手段和武器來規範,監管機制尤為重要。

  這就要求我們逐步放開金融市場,疏通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渠道,實現資本要素的自由配置,也就是打破現有銀行的壟斷體制。事實上,“新36條”已有類似規定,如“支援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信用擔保公司,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金融仲介服務機構”,民間借貸陽光化其實也是“新36條”的具體落實過程。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