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國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

2011-10-08 07:26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王思羽

  我國外匯儲備從2006年10月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到2009年6月突破2萬億美元,這一進程用了近3年;而從2萬億美元增至3萬億美元,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外匯儲備規模增長呈現明顯的“加速度”。

  外匯儲備的勁增,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我國經濟的良好發展勢頭。經受住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中國經濟率先回升向好,在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貿易順差及外商直接投資也相應增長,這是外匯儲備增長的重要原因。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體現,充足的外匯儲備“家底”,可以作為進行經濟調節的重要手段。因此,外匯儲備的大幅增長,其積極意義顯而易見。我國外匯儲備的發展變化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階段。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外匯儲備很少,年平均只有5億美元左右。國家實行的是封閉條件下的計劃經濟,不對外舉債,也不吸引外資流入,對外貿易往來很少,外匯儲備積累非常有限。1994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快速增長時期,國內生産總值從1993年到2002年增長了近3倍,經濟的快速增長帶來了外匯儲備的持續增加。1994年年初,我國對經常項目實施強制結售匯制度。制度規定,除部分外商投資企業可以開設現匯賬戶外,法人所獲得的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收入必須及時足額地出售給外匯指定銀行,受此影響外匯儲備出現一定程度的增長。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投資環境的進一步優化,2002年我國首次成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外商直接投資持續增加帶來了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成為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的重要基礎。需要注意的是,2011年1月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規定企業出口所得的外匯收入可以存放境外,無需調回境內,至此,強制結售匯制度成為歷史。

  當前,我國已有近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一龐大的規模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而且除了這個數字以外,人們對外匯儲備的認識正在經歷一個由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從貿易、人流、物流、現金流、資訊流上來看,中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高度融入世界經濟。如今,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保留外匯或者結匯成人民幣,企業的進口用匯、購匯,是在真實背景下敞開供應的;老百姓出國旅遊、子女在國外上學繳納學費需要購匯、用匯,如今也越來越方便,可以説外匯的換購、使用也正在日益走近人們的生活。隨著國家外匯管理局不斷完善用匯政策,規範外匯市場建設,經常開展外貿活動的企業、常常需要購匯用匯的百姓還將享受到更多便利。

  當前,隨著歐美債務危機的擴大,關於我國外匯儲備是否增持美國國債,會不會購買歐洲各國國債等問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我國外匯儲備經營管理一直堅持“安全、流動、增值”的原則,作為國際市場上一個負責任的長期投資者,外匯儲備的收益從單個年份來看可能不是最高的,但外匯儲備多年來都取得了長期、穩定、較好的回報,以期更好地實現外匯儲備保值、增值的目標。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保持充足的外匯儲備對於確保國際清償能力、提高風險應對能力、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等具有重大的意義。(賀浪莎 劉暢)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