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評迪拜危機:全球投資心理依然脆弱

2009-12-02 09:3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肖燕

  《華爾街日報》

  全球投資心理依然脆弱

  迪拜所引發的恐慌根源在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投資者心理依然脆弱。

  迪拜所面臨的挑戰早已廣為人知,而且至少已經持續了一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迪拜的債務就被認為是眾多國際問題之一。迪拜之所以可以欠下鉅額債務,原因在於大部分投資者認為油價將保持145美元/桶,迪拜將繼續前些年房地産繁榮的景象。

  被廣為稱道的迪拜發展模式所依靠的資金庫來源於石油以及投資者對新興市場的信心。正是在這種信心推動下,迪拜出現了人造島、沙漠中的滑雪場以及一些世界最高建築。這種信心也推動外來投資進軍包括奢侈品店在內的各個領域。

  迪拜的繁榮在於投資者看好阿拉伯人的精明以及一切皆有可能的態度。這一態度的具體表現即為“只要建就有人來”的思考模式。

  迪拜的訃告寫于金融危機爆發之後,成為又一個信心過度膨脹的符號。不過,迪拜是包括了阿布扎比與沙迦的阿聯酋的一部分,而他們擁有迪拜所缺乏的石油財富。

  當迪拜的統治家族沾沾自喜時,隔壁的酋長們會面帶慍怒;不過,迪拜無力償還債務時,他們會衝過來,帶著“我早就告訴過你會這樣”的訓斥和鉅額的石油美元。如果真的存在“重要得不能失敗”的例子,那就是迪拜了。迪拜與其援助者的命運息息相關。而且,無論如何,迪拜是一個重要的銀行業、金融業與房地産開發業的中心,它不可能就此安靜消失。

  全球市場的恐慌暴露了一種脆弱的心理狀態,這是非常有害的。即便迪拜走向最糟結果——完全違約——也不會是全球性災難。雖然800億美元不是筆小數目,依然比美國政府救助AIG的資金少1000億美元,更何況其債權被分割成了無數份。

  那為什麼市場會做出如此反應?簡單的答案即是恐慌,全球投資者會間歇性地反應過度。不過,令人不安的是還有另一種回答:處在歐美和亞洲傳統金融中心的投資者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並沒有因為去年的金融危機而變得更好。這些傳統金融中心對於他們心目中的新興市場心存恐懼。他們對迪拜、上海、裏約這些地方的發展懷有疑慮,錯誤地認為這些新興市場建立在極不牢靠的基礎上,很容易崩潰。而事實上,是他們自己的根基在動搖。從迪拜危機引發的反應來看,過去的一年並未改變這樣的態度。這讓我們非常擔憂,不過並不是為了迪拜。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