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這個概念,在我們的感覺中似乎還是一個充滿理想的遙遠的事情。 我們之所以覺得平等過于遙遠,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理解平等,平等的意識 還沒有建立。什麼是平等呢?簡單地理解就是每個生命都是一樣的。但是這 個“一樣”不是結果的一樣而是機會的均等。比如,不是每個孩子都去讀北 大,但是每個孩子都有讀北大的機會,這就叫平等。
前幾年曾經有這樣一件事被宣傳得盡人皆知。一位母親是高三的班主 任,為了班里40個孩子,她整天忙碌著。有一次,她的女兒發高燒,此時 正是高考時間,因為忙她沒有帶孩子去醫院,結果三天的高燒毀壞了孩子 的視神經,一個如花般的少女將永遠生活在黑暗中。後來這位母親成為了 優秀老師,作報告在講到這里時她自己也泣不成聲。很多人可能認為這個 母親很偉大,因為她為了幫助一些孩子成就理想而犧牲了自己的孩子。但 在我看來,她是一位不合格的母親,甚至沒有盡到監護責任。她沒有權利 為了一些人的前途而去放棄另一個人,盡管這個人是她的女兒。那40個孩 子即使考不上大學也可以再考,也能夠工作。但是另一個女孩失去的健康 是無法恢復的。對于生命而言自己的女兒和別人的孩子是一樣的。所有的 生命都是平等的。
在傳統的觀念中,孩子往往被我們當做“私有物品”,而私人的東西可 以由我們自己做主,所以孩子就成了父母的附屬品。當我們抱著這樣的觀念 生活時,生命的平等性就很容易被忽略了。在平等的前提下,每個生命都應該得到尊重,每個生命都有其獨立的價值。當我們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就會 發現很多我們原本認為正確的東西都需要反思。
每個生命都是一樣的。不能因為是自己的孩子就溺愛,也不能因為是自 己的孩子就可以放棄,任何人都沒有這樣的權利。我們應該把所有的孩子看 做是和我們一樣的生命,我們和孩子是平等的。
平等是獨立的前提。為了真正實現平等,首先要教會孩子獨立。每個正 常人都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有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的個體。我們該怎樣培養這 種獨立且有責任能力的人呢?我們的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獨立?我們又應該 從什麼時候開始對他們進行獨立的教育呢?我個人認為孩子從出生起其實就 是一個獨立的人,盡管他們在一段時間內需要我們的照顧,但獨立並不僅僅 是生活上的自理,更是精神上的自立。
在女兒3個月大的時候,我從書上看到從這時起可以給孩子喂水果,于 是我就拿了小勺喂她蘋果和香蕉。每一次吃完的時候我都會說:“沒有了。” 那時她應該是聽不懂“沒有”這個詞的,但是幾次這樣的重復之後,她會明 白“沒有”的意思。長大以後不管她喜歡吃什麼,只要說沒有了,她就知 道再要也沒有用了。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她知道:所有的事都不可以隨心所 欲,自己的希望要符合實現的可能。
孩子小的時候會纏著我們玩,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在這個階段 我們可能會很煩躁,很容易失去耐心,其實陪孩子玩兒的過程也是教孩子獨 立的過程。女兒在家的時候我會和她說:“媽媽要看書,你自己玩會兒吧。” 女兒小的時候,每次去公園都是我們陪她玩兒。直到有一次她要玩滑梯,我 對她說:“我想看書,怎麼辦?”她看著我不知道該怎麼辦。然後我說:“我先 陪你玩10分鐘,你再陪我看10分鐘書,怎麼樣?”她同意了,我陪她玩了 10分鐘後說:“時間到了,你該陪我了。”盡管她不願意,但是由于自己不敢 一個人玩兒,也就只好坐在我旁邊。但是她會不耐煩地問我什麼時候看完。 我對她說:“你玩的時候我可沒這樣說呀,如果你想玩兒,可以自己去。”這 樣做的目的是讓她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別人生活 的全部。其實大部分孩子都是很膽小的,他們在看不到大人的時候一般不敢 自己一個人呆在陌生的環境中,所以我們讓他們自己玩兒的時候他們通常是不敢的,這樣做並不是要挾孩子服從我們,而是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在條件和能力之間進行選擇。當然也有些孩 子是很膽大的,即使沒有家長陪同也敢一個人玩。這樣的孩子通常是因為自 己從來沒有獨立過,沒有一個人單獨呆在陌生環境的恐懼經歷,因為我們每 次都會在他身邊,這樣他們會認為父母會永遠保護著他們,等到長大以後就 沒有了這種體驗。當孩子缺乏經驗又膽大的時候,才最容易出現問題。所以 在孩子小的時候,把這樣一種可能性告訴他們,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和體驗, 非但不會給孩子造成恐懼的後果,反而會讓他們更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能力。
孩子年齡越大去的地方越多。比如去逛商場,我們會約定,她先看文 具,再陪我看衣服,再大一些我們就約定,各自看自己喜歡的東西,約定時 間集合。其實孩子是很講理的,他們答應的事通常都會做到,特別是和父 母的約定。他們對父母有一種依賴,這是一種對愛的依賴。正是這種愛的 關係會給孩子一份安全感。在愛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安全感對孩子的成長 很重要。
現在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和老人都圍著孩子轉,這樣很容易讓孩 子覺得他是世界的中心。等到上了幼兒園,一旦遭到一點點的冷落,或者別 人的注意力沒有集中在他身上的時候,他就會鬱悶。更可怕的是,當他們長 大,有一點不順心就想到放棄生命,追根溯源會發現問題的原因來自幼兒時 的教育。
講了這麼多的故事,其實是想說明,所謂獨立是指自己知道自己的需 求,知道自己的目標,更重要的是知道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和怎樣實現目標。 經過這樣的教育之後,孩子不但學會了獨立,同時也知道我們和他們之間 是平等的。如果缺乏獨立的思想去教育孩子,多半的情況會是:當孩子小的 時候我們順從孩子,但一味地順從是不能培養出孩子的獨立能力的。當孩子 成長到一定的年齡,希望獨立時,我們又要去幹涉他們的行動。其實,一個 十七八歲的孩子依然沒有自己的主見非常不正常,我們要面對這樣一個現 實,子女早晚是要獨立地面對這個世界,這是成長的必然過程。所以,為了 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獨立,我們需要從孩子出生起利用一切機會去培養他們的 獨立精神和能力。
那麼,這就又引出了另外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作為父母,我們 是否具備了培養孩子獨立人格的能力或者技巧呢?我們自己是否是一個具備 獨立能力的人呢?
今天的中國與30年前相比變化很大,我們的孩子與我們成長在完全不 同的經濟文化背景中,我們習慣了用命令的方式指揮一切,但是對于他們來 說,命令非但沒有什麼效果,反而會失去對父母的信賴。如果我們把孩子看 做是和我們一樣的個體去尊重的話,很多問題就都有了新的解決方式,我們 對孩子的教育也會出現新的方法。
作為父母我們是否應該客觀地想一下,孩子和我們究竟是哪一方更不 獨立呢?如果沒有了孩子,我們的生活還有什麼呢?我們是不是在不經意間 依賴孩子來充實自己的生活呢?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為孩子忙碌,當孩子長大 了,我們仍然把幹涉孩子的生活作為自己的生活內容。孩子的婚姻問題、住 房問題、工作問題甚至他們的子女問題,我們都要過問,當他們不領情的時 候還要抱怨孩子不懂事理。其實回頭想想我們自己,如果能夠有足夠充實的 生活內容,那些孩子成人以後的問題,是否還會像現在這般糾結操心?我們 是否仍然需要依靠孩子來體現自己的價值呢?終有一天,我們會永遠地離開 孩子,所以為了讓他們能夠獨立地享受生活,面對生活,我們也必須要把孩 子培養成獨立的人。否則,當孩子由于我們不願放手而不能獨立的時候,我 們也就沒有理由抱怨他們啃老。 當孩子獨立之後,他們與我們自然就是平等的。所以獨立的教育也是平 等的教育。可是這又會出現另外一個感情上的門檻—孩子小的時候需要我們 的幫助,也正是由于我們的幫助他們才漸漸獨立起來,而他們獨立之後卻又開 始在很多方面反對我們,這的確令人痛苦。但是我認為,我們應該接受這種痛 苦,因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培養成我們的依附品,而是要把他們培養成獨 立的人。只有他們能夠獨立,我們才可以真的放心,也只有他們真的獨立的時 候,我們才可以獨立。這需要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去轉變觀念。如何培養出優秀 的國民並不掌握在領導者手里,而是掌握在我們這些做父母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