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理解。什麼是理解呢?我認為理解就是能夠分享一切,包括痛苦 和歡樂,成功和失敗。我們要承認,能和我們分享一切的人並不多—有些 人能分享快樂,但不能分享痛苦;有些人能分享成功但不能分享失敗;有 些人則恰好相反,能分享失敗但是不能分享成功。真正能夠分享一切的人 才是我們最愛的人,通常來講這些人應該是親人。困難的時候會提供幫助, 有成績的時候會高興,孤獨的時候會陪伴,失落的時候是港灣—我們是 用這樣的標準去愛孩子的嗎?當考試沒有考好的時候,我們是責怪、打罵、 冷落還是給予安慰?現在能把家長和孩子間的距離拉開的事情似乎只有考 試成績,如果成績好,一切都好,如果成績不好,似乎一切都是問題。細 想一下,孩子如果可以考好,他們會故意拿一個壞成績來氣人嗎?而考不 好的原因是多樣的。孩子因為成績不好已經在學校受到了一定的挫折,回 到家里我們仍然用冷漠的態度去對待他們,他們的心里該多麼痛苦。別人 怎樣對待他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孩子只有 成績好的時候才能得到我們的笑臉,就像成績好的時候才會得到老師的欣 賞,那我們和老師就沒有什麼差別了。一個老師如果可以像媽媽一樣愛一 個孩子,那是一個好老師,但是如果一個孩子把媽媽的愛和老師的愛看做 一樣,那是母親的悲哀。我很同意印度人的觀點,沒有必要愛鄰居像愛媽 媽一樣,愛是有差異的。愛所有人,那是聖人;愛親人,那是正常人。對 于沒有關係的人,不傷害就是愛。
父母對孩子的愛更多的應該是理解,該怎樣理解別人,特別是我們的孩 子呢?
有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我們很多家長都遇到過,當孩子長到高中一年級左 右時,他們喜歡和同學在一起而不喜歡家里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能會自 己在家里過生日,他們希望父母做好飯菜之後不要參加他們的聚會。對此很 多家長不能接受,認為孩子太自私了,很多言論也指責孩子沒有感恩之心。 其實,這是一個在特殊年齡段發生的問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獨立的意識 但是卻做不到獨立。也有可能我們真的不能理解他們了,同時又不夠寬容, 他們不願意讓別人看到自己被管束,為了維護自己的那份微薄的尊嚴而採取 了這種方法。我們應該理解這是這個階段所特有的問題,不要把它和孩子感 不感恩聯係起來。回想我們自己當年的狀況,其實就容易理解了。只是我們 在那樣的年代里和那樣的文化氛圍下所希望的東西沒有辦法實現,而且祖祖 輩輩都沒有地方去實現。但是在今天,孩子們的願望有可能被實現,這其實 是一種進步,只是因為我們沒有明白這其中的道理,無法適應所以才會痛 苦。我希望我的解釋能讓已經遇到這樣問題的父母不再痛苦,讓將來遇到這 樣問題的父母也不要痛苦。當每一代人都有機會這樣被尊重的時候,這也是 一種平等。由于經濟的發展,現在我們可以不用在家里招待客人,可以給孩 子錢在外面招待他們的朋友。但是最重要的是思想上解決問題,畢竟錢能解 決的只是技術問題。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不和自己溝通,但是我們是否真的理解了孩子?同 時我們是否有勇氣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理解?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孩子,孩子 就沒有興趣和我們溝通了,想想我們自己也不願意和一個不理解自己的人溝 通。父母做得是否成功,標準其實很簡單,看孩子和我們的關係。如果孩子 在我們面前總是很拘謹,如果孩子不願意和我們溝通,那麼我們就算不上是 好父母,盡管自己可能很愛孩子或者很用心。
理解需要能力,比如對于知識的理解,對于教育體制的理解,對于今天 社會狀態的理解等。拿最棘手的高考來講,很多人也認為現在的考試制度沒 有考出孩子的真實能力,但是,卻很少有人敢于和孩子一起面對今天的社會 壓力,不去在乎考試的成績。當缺乏理解的能力時,我們就很難理解別人。
父母需要長大 怎樣彌補我們所缺乏的能力呢?首先,學習。學習不僅是孩子的事情,更是 父母的事情。面對今天這樣一個變化極快的社會,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地學 習。其次,如果我們缺乏理解的能力,就更需要寬容。如果沒有理解又缺乏 寬容,我們所謂的愛就是蒼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