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前言 by 臺灣誠品董事長 吳清友

時間:2013-10-14 13:57   來源:中國臺灣網

   20世紀50年代,我出生在臺灣西南沿海淳樸的小漁村——馬沙溝。

  60年代初,高中時期的我曾是問題學生,每年寒暑假常因滋事生非而被少年隊警察與學校教官聯合組成的項目小組約談,但也利用高中三年的寒暑假短期靜居于臺南關仔嶺、旗山、月世界的不同的佛寺中,沉浸于寂靜與空靈。那個年代,縱然闖禍不少,行為像魔鬼,曾是家中唯一的壞孩子,曾惹惱父親要與我脫離父子關係,但我卻始終堅信自己的心靈是善良的。

  70年代成家立業期即以父親一生教誨的“誠”字立為生命與事業的主軸。

  80年代經營進口貿易,投資證券公司與不動產獲利極佳,自覺瞬間累積的財富與我個人的努力並不對稱,故因而心生不安,心想必是上天要我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否則為何我有幸得此厚愛,此外又面臨中年危機,且逢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發作,開始嚴謹思索生命與存在,並閱讀哲學與心理學作品,企圖將生命與事業歸零,期待漂泊的靈魂尋覓一處安身立命點。

  此段歲月里,因閱讀而結緣,生命中出現了兩位敬仰的典范——東方的弘一大師(1880—1942)與西方的史懷哲(1875—1965),同一年代的兩位聖賢在音樂、文學、藝術、教育、宗教領域皆有極佳成就,享有崇高地位,卻都在30多歲的青壯年高峰期抉擇開展了為蒼生而活的偉大志業,壯闊的生命風景真令人讚嘆!

  其中閱讀史懷哲《文明的哲學》一書(在春之藝廊購買,志文出版社發行,由鄭泰安先生翻譯)的確令我面臨中年危機之後的抉擇產生了關鍵的改變,謹摘錄當年書中重要見解之一二與大家分享:

  我們欲達到對世界與生命的深刻肯定,必須先立定志願,維係自己的生命,以及我們影響所及的每一種存在的生命,並引導他們抵達其最高的價值。這種肯定的信念要求我們構想出使個人的、社會的,以及全人類的物質與精神臻于完美化的理想,且因為此類理想的影響而養成穩定的行動,懷著不變的希望。這個信念不容許我們退縮……

  在那個年代的社會氛圍里,很多臺灣新生代(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生的人)皆期許自己應承擔更多的社會發展的責任,而史懷哲這個嚴肅的議題深刻影響了我,讓我對生命存在的正當性與積極性更具信心,也為當年的迷惑尋得安適的出口。

  1989年,當年自知能力有限、資質平庸的我,卻浪漫天真且自不量力地啟動了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理念的誠品之旅,當時我心中非常清楚,誠品書店的終極關懷是人、是生命、是閱讀,誠品能走向何方或存活多久,我也沒把握,我擁有的只是一份真誠的心及準備好至少賠錢五至八年的小本錢,這是一位面臨中年危機的人,企圖建立一個下半生可努力的生活、生命目標而已,只是心存與人為善的信念,若成功則可與大家分享,若失敗也無怨尤。錢財之于人生,究竟來去皆空,我只是站在好奇地想探索生命這端,其他只能盡人事,聽天由命。

  陪誠品走過了22個年頭後,驀然回首,百感交集,有坎坷、血淚與溫馨,雖未臻當年的理想,但確信生命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還算盡心履行了當年成立的初衷。

  一本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我是見證者之一,為了締結更多的閱讀好因緣,我決定進入完全陌生的領域,並啟動了書店之旅的生命功課,而取名“誠品”是代表我們對美好社會的追求與實踐之願望。

  生命、時空、因緣皆是非常奇妙的,冥冥之中注定的旅程雖艱辛卻深刻,當思緒陷入1989年,這又讓我想起史懷哲優雅從容的身影,其中居住著一個悲天憫人的崇高靈魂,鋪陳出尊重生命的人道主義,並廣為世人推崇,而他的兩本著作《生命的思索》與《文明的哲學》更映照出一道偉大的生命風景,彰顯出人文關懷在人類社會的終極價值,誠品書店懇切希望史懷哲的精神能重新照亮大家的心靈!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