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友善是互害型社會的解藥

時間:2013-09-30 08:56   來源:中國臺灣網

  短短30年,中國從一個鄰里社會變成陌生人社會,價值觀和社會倫理的缺失,使人際交往幹燥化、戾氣化,一擦槍即走火。重建新的價值體係,需要海底撈們,更需要你我。

  網上盛傳著各類惡搞客服的帖子。客服變成“克服一切困難”。這代表畸形的職業規矩:客戶是上帝,員工是奴才。每天早上,店員門前聽訓,成為城市一景。各色職業培訓,只為打掉受訓者的羞恥心和尊嚴。都是爸媽生的,憑什麼你可以出錢把別人當出氣筒?

  職業化是現代性的標志,中國三十年來最大的變化,就是培育出了一個準現代化的服務體係。職業化是化解陌生人社會困境的制度安排。但職業化不能以打掉人的尊嚴為代價。被剝奪尊嚴者,只會以仇恨作回報。

  陌生人社會呼喚鄰里溫情

  傳統社會是熟人社會,中國人講鄉親,低頭不見抬頭見。

  現代型社會的前身,是鄉規民約維持的鄉土社區。雲南麗江或北京宋莊,鄉規民約有時比政府法律更有效。宋莊驅趕裸體行為藝術家的辦法,不是派警察,而是派一幫婦女上陣開罵,搞得藝術家不好意思。歐洲小鎮上的人想必也不會動輒法庭上見吧。

  臺塑創始人王永慶15歲賣米就知道在本子上建立鄉親們的用米檔案。常常是不等人家吃完,米已送上門了。管理案例上說,關鍵在于王用了心,用心去研究顧客。我說,不對,是因為他們是鄉親,如果你能以鄉親之道對待你的所有客戶,一定能成功。

  鄉親代表溫暖,代表親情,代表貼心,代表約定俗成。而消費社會則代表距離,通常,消費者在“上帝”與“被愚弄者”之間切換。

  提防和質疑成為我們現在的基本關係。于今,冷漠社會解構了鄰里鄉情,大院生活成為美好的懷舊題材。中國經過三十年急行軍之後,忽然發現人和人不會相處了。

  西方成熟現代型社會的遊戲規則,是經過幾百年的演練才有的今天。今天的中國人東西兩邊不靠,不中不西,不尷不尬。一些智慧的企業家將東方傳統文明與西方市場規矩成功對接。稻盛和夫將“敬天愛人”融匯到京瓷,陳峰將“以義制利”引入到海航,都是已上哈佛教案的成功例子。

  稻盛對“敬天愛人”的詮釋是,“敬天”是按事物的本性做事,“愛人”也是按人的本性做人,利他者自利。以心為本,一個人的潛能,一個組織的潛能被激發出來。于是,企業在經營“友善經濟”中,順便賺錢了。只要一心反哺社會,獲得利潤就成為順帶的結果了。

  成功的東方企業中我們看到“兩種統一”,敬天與愛人的統一,企業內外的統一。你對大自然不好,如何對人好?所以先敬天後愛人。你透支了大好河山,你不怕被後代詛咒,你就更不在乎大眾的利益。當下寡頭們的贏家通吃,成為社會空氣幹燥化、戾氣化的根源。企業不善待員工,員工如何善待顧客?企業又如何以同一理念處理好股東、員工、客戶、政府、傳媒、同行這個六邊形的關係?

  過去三十年,臺灣歷經政治、外交危機與經濟動蕩,但普通民眾生活基本淡定。這里有兩個基本原因,一是星雲諸法師倡導的人間佛教有如定海神針,維持一方人心安定;二是中國文化傳統從未斷根,社會未失序,基本倫理保存下來了。這個結論,大陸客從臺灣人臉上的友善就能讀得明白。故,任憑你“總統”弊案、藍綠對掐,百姓日子照舊。正如馮侖所評,官不聊生,人民八卦。

  找回友善就是回到良知

  海底撈的掌門張勇是個樸實之人,並不求聞達于名利場,他甚至回絕了許多採訪。我理解,他只是一個按自己的良知踐行友善經濟的人,一個不經意的布道者。

  中國農民是心理成本最低的階層,他們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只要給他們一點陽光,他們就燦爛。直到農二代進城,情形發生逆轉。城里人低端服務業做不來,但又不想讓有同樣權益訴求的農二代分享城市福利。農二代將成為未來中國城市化的定時炸彈。試想,一兩億與你我同樣有幸福訴求的人被拒之城外,那是何等的張力!更何況農三代正在路上,他們是中國未來人口結構性危機的可貴生力軍。這一點,城市里那些國家智囊們不知考慮到沒有。

  城里人忘了,農民也是有尊嚴的人,尤其是農二代、農三代們,他們不再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對員工尤其是來自底層員工的尊重,是海底撈的攻心法。海底撈不只靠價格便宜,靠環境好,更靠精心營造的快樂氣場,人心是這個氣場的核心。有消費者對海底撈總結如下:

  第一:把人當人看,尤其是基層員,尊重他們工作,關心他們的父母和子女;第二:給基層員工願景,看一下海底撈的現大的大區負責人,都是“端盤”幹起,讓他們知道只有通過“雙手”才能創造財富和成功,一個普通農民也能做到年薪千萬;第三:敢于放權,一度一個點菜員都有權決定一桌能打幾折,甚至免單,這種放權是生產力的解放和提升。大幅度提高員工的服務自主性和創造性。

  現代企業最難做到就是老板和員工之間相互理解和尊重。海底撈你為什麼學不會?因為多數老板不懂“把人當人”這個心法,他們通常把人當牲口或機器。

  南懷瑾先生曾提出,做企業要有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主義的福利,資本主義的市場管理和傳統文化的境界。你善待人,人就善待企業。中國家族企業要發展到國際型企業,要從傳統文化的根基出發,再到普世價值的舞臺。必須要有這個過程。

  當下,在這個互害型社會,人人提防人人,一些人算計多數人。世界三大宗教與儒家,殊途同歸的一點,都是如何善待人。在王陽明那里,人的良知是天生的,良知從來不曾睡去。互害型案件頻發,一次次攻破底線,需要一個個來修復。假如個人沒有正向價值觀,只會害到自己及他周邊世界(獨裁者除外);但若企業沒有正向價值觀,則會害到消費者甚至波及整個社會。因此提倡友善經濟善莫大焉。

  我們處于一個意義缺乏的時代。做事情不再問意義何在,尤其是對社會的正向意義。這是個只講成功卻失去意義的時代,這是個意思(娛樂八卦或惡搞)比意義更重要的時代。人們紛紛抖著機靈,卻不知整天忙碌為的什麼。

  “傑夫,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這是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傑夫.貝索斯的祖父對他的教誨。

  短短三十年,中國從一個鄰里社會變成陌生人社會,價值觀和社會倫理的缺失,使人際交往幹燥化、戾氣化,一擦槍即走火。法律可以審判藥加鑫和染色饅頭廠商,卻不能醫治互害型社會的心病。重建新的價值體係,需要海底撈們、海航們,更需要你我從自己身邊做起。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