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在這個利化的世界,回到內心

時間:2013-09-30 08:51   來源:中國臺灣網

  心能轉物,物能轉心。當下中國社會即“失去了本心”。在這個利化的世界上,回到內心,回到良知吧。

  到一座城市看什麼?看廣告。那種虛張聲勢、無孔不入的城市廣告,是奪人眼目的強迫閱讀。但你到一座歐洲城市,發現廣告從不躍上樓頂,內斂地一行小字貼在樓面上。歐洲是三百年後的內斂,中國是三十年中的暴發。

  這是個虛張聲勢的年代,這是個內心空空蕩蕩的年代。有人用瑪薩拉蒂吹牛,有人用豪宅吹牛,有人用摩天大樓吹牛。一座城市的抱負都寫在建築上。打開一座城市,上書頂級奢華、皇家帝景,卻找不到一家書店,就是沒有了內涵。城市的抱負就如人們的臉,無論裝扮多麼酷、多麼炫,也難掩內心蒼白。

  城市是人造的,是人心的投射。人心蒼白,時代蒼白;人心亂,時代就亂。

  那麼,回到一千五百多年前禪宗二祖慧可的人生命題:找心。

  心VS心眼

  整部《壇經》就是讓人“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心如明鏡臺。禪宗教人直指人心,可我們的心在哪兒?

  基督教人有愛心,可我們連心都從“愛”拔除。書簡識繁,你可以不寫繁體,但必須認知。建議大陸小學適當恢復繁體字學習,那是與古人溝通的密碼。

  哪里來安放你那顆Heart呢。通常,哲人所指那顆心是指Mind and Soul,不是左胸的那個肉包心。西方科學認為,肉包心只管輸送血液,不負擔思維。但前些年美國有個心臟移植手術的病人,術前厭惡麥當勞,換了別人的心臟後變得超愛吃薯條了。我貿然推測,心是個無處不在的東西,遍布人體所有器官。

  沒有了愛心,沒有了佛心,則心機盛行。心機即“機心”。“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莊子?天地)、“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尚志,聖人貴精”(莊子?刻意)。

  一顆勢利的“機心”,正所謂“機關算盡太聰明”:上EMBA,只是為了今後能有一個良好的人脈;講情調,只是為了滿足人的本能的前戲;作慈善,只是為了博取一個好的名聲與評價……無論何事,總是目的在先,名利當頭。

  中國人缺心,卻不缺心眼。我赴臺觀光,臺灣古風依然,行前被告知臺灣人不搞砍價,尤其厭惡“腰斬”的砍價法。我成長于廣州的兒子從小就會砍價,還學會了“假裝走人”逼買主就范的絕招。蘇東坡在其《洗兒》一詩中這樣寫:“人皆有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東坡對自己一生因聰明而受的苦真是刻骨銘心,以至于希望自己的兒子愚蠢一點,才能躲避各種災難。我多麼希望“孩兒愚且魯”,但又怕他吃虧上當。

  有道是,彎彎曲曲山溪水,反反復復世人心。古城麗江曾是個古樸的邊城,現在已是一個標準的旅遊集市。開始納西原住民拒絕砍價,無奈大量外地商家進駐,最終也學會了砍價。見面砍一半的交易模式通殺所有旅遊景點,砍價甚至成為旅遊的樂趣之一。我們旅行是更有樂趣了,還是更無趣了呢?

  現在來盤點過去的三十年,中國進口了西方價值觀中最壞的部分:一個是成功主義,萬事以成功為標準,一切行為和理念工具化、計算化、功利化;另一個是消費主義,將中國變成一個大賣場,將職場、官場、學校、醫院變成一個大賣場;再有一個就是陰謀論,凡事只看到它壞的一面,人心只看他狡詐的一面。中國崛起了,可以對西方說不了。但這並沒有得到西方人的尊重。因為我們撿起了他們丟掉的東西,為他們所不齒。

  同情心、同理心VS陰謀論

  魯迅先生曾說“不憚以最壞的心思來揣測部分人”,到了互聯網時代,我們“不憚以最壞的心思來揣測所有人”——沒有一個好東西。海底撈的張勇極其低調,可還是躲不過陰謀論的“報料挖掘機”的扒黑運動。

  在中國做企業別被盯上,三鹿被盯上了,蒙牛被盯上了,匯源被盯上了……。在中國當成功人士別被盯上,只要被盯上麻煩跟著到。唐駿被盯上,李一被盯上了,郭美美被盯上了,郎鹹平要解脫郭美美,結果郎教授被盯上了,網民懷疑他收了200萬……。

  西方人是罪感文化,日本人是恥感文化,中國人是懲戒文化。在中國,只要沒被盯上,沒被抓住,你就是個好人或好企業。

  互聯網暴露了人們怎樣的心性?是現在社會失去了基本信任,還是互聯網放大了陰謀論?“不憚以最壞的心思來揣測所有人”——沒有一個好東西。天津撞人事件二審,整個社會的同情心受到打擊。

  沒有同情心的社會是冷漠的。但除了同情心還應講講同理心,即共情能力(Empathy)。假如都換位思考,想一想別人怎麼看你,或許跋扈和惡搞會少一些,社會兩極對峙的狀況會改善一些。

  你開車總嫌行人走得慢,或許人家心里有事或腿腳不利索;你罵空姐,罵服務員,或許根本不是她們的錯。大家都不換位思考,戾氣聚集,社會空氣一擦槍就走火。

  Twitter說自己要成為“地球的脈搏”。Facebook要成為“人類的大腦”。在《阿凡達》里,所有樹木的根都緊密相連,說是相當于人腦的細胞和神經元的相互交錯,因而產生了高等智能。在微博上,每個人的微博內容就相當于Ta的神經元,人們相互收聽相互評論和轉播,就相當于這些神經元的相互交錯和能量交換。因此也產生了超越于個人大腦之上的高等智慧。

  心能轉物,物也能轉心。我們的心情投射到城市,城市也決定著我們的心情。心心相連,心物相連。當我們想寄情山水時,山水沒了,樹沒了。寄情花鳥,花鳥絕跡了。難道對著垃圾建築寄情嗎?你不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不會善待你。當我們與大自然的感覺通道被阻,大自然就會用災害的方式警示你。看來同理心不局限于人類。

  良知VS誠信

  弗洛伊德說我們內心有三個我,每次言行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我的交戰。其實,還有一個“真我”在俯視三個我的戰爭。

  我在微博上發了條“中國缺什麼”的帖子,許小年教授反問:人們也許會說,缺宗教,缺道德,缺法治,缺科學,缺民主,缺正義,缺公平,缺尊嚴…,其實什麼都不缺。缺是相對需求而言的,未滿足的需求為缺。將物質需求置于首位,視非物質追求為虛無和虛假,你已得到了你想要的GDP。其他一切從來就不是真正的需求,何談缺?

  中國最缺內心,最缺良知。

  “貴格”號稱是世界上最閃亮的金字招牌。目前英國的五大銀行中,就有三家是貴格會的信徒所創立。在船運、鋼鐵、鐵路等領域,貴格會成員都聲名顯赫。貴格會成員在商業上的驚人成功,其奧秘就在于上升到信仰層面的“誠信”。他們拒絕宣誓,認為宣誓根本沒必要,只需要一言為定,個人良知為上,不需要再訂立任何契約。

  在商業活動中,貴格會成員不搞討價還價,一律是一口價。很多貴格會成員之間做生意,依然不簽合同,一諾千金。傳媒評論說,這或許就是溫總理所說的“道德的血液”吧。

  其實“道德的血液”不必求諸西方,中國人的傳統倫理中即有,比如王陽明的“致良知”之說: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的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當你睡著時,良知並未睡去。別人叫你,你會答應。當你將一個小孩拋向天空,小孩會樂,因為良知,你會接住他。當你讓陌生人看著東西,不擔心他會把東西拿走,因為良知,大家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

  “良知”即“本心”是本然之心與明覺之心的先天自然統一體,既具有是是非非、知善知惡的潛能,又具有是是非非、知善知惡的實際內容。萬一“失去了本心”,也只需通過“切己自返”,不可昏蔽于物欲。最近日本80後嘉滕加一調侃中國人“太忙的人沒有心”。他說得對,我們的確太忙,“失去了本心”。

  當下中國社會即“失去了本心”。在這個利化的世界上,那就回到內心,回到良知吧。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