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十月,東吳政壇發生重大變故:大都督魯肅病逝,年僅46歲。
東吳兩任大都督周瑜、魯肅先後英年早逝,這不得不讓後人相信,在三國時代,老百姓固然活得朝不保夕,但當官兒的也沒法確保自己能長命百歲。因為,他們雖然不必參加體力勞動,也不必個個都上戰場玩命,但必須時刻保持大腦的高速運轉,否則就無法準確應對各種復雜的國內國際局勢,也就根本不配端自己手里的這碗飯。而高強度的腦力勞動很容易引發各類足以要命的疾病,所以,像諸葛亮那樣事必躬親尚且能夠活到五十開外的,已經算是奇跡了。
對于在政治上還不太成熟的孫權來說,失去左膀右臂的滋味很是難受。在哀痛之余,他強打精神,親自出席了魯肅的葬禮,以表示自己對人才的普遍重視和對魯肅本人功績的肯定。
魯肅死後,由誰來接替他的位置就成了擺在孫權面前的一道難題。
事實上,孫權在選拔幹部方面,還是敢于打破習慣思維的。例如,在選擇魯肅的接班人的問題上,他就有出人意料之舉。被孫權選中的這個人名叫嚴畯。在群星璀璨的三國軍界、政界來說,這絕對是一個邊緣化的人物。那麼孫權為什麼偏偏看中他呢?
據史書記載,嚴畯“善詩文”,性情“質直純厚”,對人“忠告善道”。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語文課和思想品德課都拿了高分的人。按常理來說,這樣的人最適合做思想政治工作或者紀檢監察工作,而不是當內閣總理或軍隊的總司令。
嚴畯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認為自己不過是一介書生,並且一向主張“惜兵慎戰”,不喜歡動不動就打打殺殺,更缺乏軍事指揮才能,唯恐自己空談誤國,因此對孫權的任命“前後固辭”,勸他另選賢能。但孫權卻偏偏不相信自己的眼光有誤。因為,據他所知,嚴畯也是當代的風雲人物,與諸葛瑾、步騭齊名,是真正的飽學之士。不讓這樣的人來統領全局,豈不是可惜?所以,他決定親自考核一下嚴畯的能力。否則,他是不會甘心的。
有一天,孫權特意安排嚴畯去騎馬射箭。結果,嚴畯一跨到馬上就被狠狠地摔了下來。
孫權一看,心里涼了半截。
嚴畯從地上摸索著爬起來,心里充滿了委屈。他拍幹凈身上的灰塵,隨即發表了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說,說到動情之處,竟然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發言慷慨,至于流涕)。嚴畯的演說稿雖然沒能整理保留下來,但大概意思我們還是可以猜測出來的,無非就是“我原本不想當這個總經理,可老板偏偏讓我當,結果怎麼樣?大家都看見了吧!如果還是非要堅持讓我當的話,咱們東吳集團這點產業非得讓我糟蹋完了不可”。孫權看他樣子也不像是在演戲,只好作罷,轉而任命呂蒙接替魯肅。
與嚴畯相比,呂蒙有一個很大的優勢——會騎馬。他不但不會從馬上摔下來,而且還能騎在馬上揍別人。但與嚴畯相比,他又有一大劣勢,那就是文化根底不扎實。
從小到大,呂蒙的語文成績都不合格,不但不會作詩寫文章,而且幾乎就不會寫字。即使在當了高級將領之後,每次向孫權打報告,還只能靠一張嘴,無法形成書面材料。
當然,這並不能證明呂蒙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而只能怪家里太窮,根本沒錢供他上學。所以,他肯定是小學沒畢業就出來混社會的,並最終混成了一個殺人不眨眼的主兒。當兵入伍後,又靠著這股狠勁一步一個臺階在軍界牢牢站穩了腳跟。
雖然孫權生活在很古老的年代,但也深知“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這一真理。盡管他無法保證讓自己軍隊里的每個士兵都擁有高學歷,但最重要的幾個將領總不能是目不識丁吧?
因此,呂蒙就成了他首要的幫扶對象。為了能夠讓呂蒙全面發展,孫權不止一次地勸說他要在行軍打仗的間隙,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爭分奪秒地學習文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立于不敗之地,因為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讀多了,彎路走得自然就少。
呂蒙見領導如此推心置腹地給自己講解讀書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不敢怠慢。于是開始從“人”、“口”、“手”、“足”等常用字學起,孜孜不倦、鍥而不舍,最終成為了文武雙全的復合型人才。
看到呂蒙的進步,孫權感慨萬千。他認為“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並作國士,不亦休乎!”也就是說,在年紀增長、地位提高的情況下,還能放下身段,虛心學習的人真是少得可憐,而這樣的人往往可以成為道德模范和國家棟梁。
周瑜死後,魯肅被派去駐守陸口。在上任途中,他經過呂蒙駐地,特意去拜訪了這位年輕將領。此時,呂蒙的功課已經大有長進。
兩人見面後,呂蒙首先發問:“您接手了這麼重要的任務,要經常跟關羽打交道,是不是已經想好了具體的應對策略呢?關羽這個人可是挺難纏的。”
魯肅回答說:“我現在還沒有想好,到時候隨機應變吧。”
呂蒙聽了,便主動為魯肅分析當前的形勢,在這位老幹部的面前狠狠地賣弄了一把。
魯肅非常驚訝,他萬萬沒有想到,呂蒙這個平日里只會舞刀弄槍的粗人,居然也有這般見識,心里頓生一絲敬佩,高興地說:“子明老弟,我原來只知道你是一個喜歡在戰場上玩命的人,沒想到竟然也有這樣的戰略眼光,看來你的學識真是長進不小啊,再也不是原來的那個吳下阿蒙了。”
“那是自然,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嘛!”呂蒙毫不謙虛地答道。
兩人越談越投機。不過,在對待孫劉聯盟的問題上,卻出現了意見分歧。
魯肅認為,目前曹操大軍已經逼近,從長遠考慮,應當維護現狀,不能和劉備鬧僵;而呂蒙卻讚同周瑜的意見,認為應該伺機奪取荊州,免得養虎為患。但是出于對魯肅本人的尊敬,他沒有直接表示反對,而是很藝術地說:“我們與劉備結盟沒有錯,但是關羽這個人野心勃勃,不得不防。”然後他又給魯肅提出了三條建議,供其參考。魯肅恭恭敬敬地表示接受,並且對他人守口如瓶(敬受之,秘而不宣)。
在魯肅去世前不久,呂蒙曾秘密向孫權提議:可以讓孫皎駐守南郡,潘璋佔據白帝城,蔣欽率一萬水軍巡遊江上作為機動部隊,然後他自己領兵攻佔襄陽,這樣就可以在不必依賴關羽的前提下有效對抗曹操。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劉備是個姦詐小人,反復無常。一旦翅膀硬了就會來攻打我們,所以應該趁著東吳兵強馬壯,而劉備羽翼未豐之時奪取荊州,如果錯失良機,將後悔莫及。
呂蒙的這個建議與孫權的想法不謀而合。接著他又提議說:“現在不宜奪取曹操控制下的江北徐州一帶,而是應該先奪取關羽的地盤,控制長江,在江南站穩腳跟,形成有利局勢,日後再圖發展。”孫權“尤以此言為當”。
呂蒙接手了陸口的防務之後,便開始了與關羽的正面交鋒。
按照此前跟孫權商量好的計劃,他在表面上“倍修恩厚,與羽結好”,故意去跟關羽套近乎,使其放松警惕;暗地里則厲兵秣馬,等待時機奪取荊州。
孫權也已經意識到,再想跟劉備以和談方式解決荊州歸屬問題已經不可能了,只能靠武力奪取。這一點,從孫權跟曹操和解就可以看出來。現在要做的,就是要先鞏固好內部的統治地位,等待機會。
正值這孫劉雙方劍拔弩張的關鍵時刻,丹陽地區的“山越”又開始作亂。孫權安排陸遜前去鎮壓。
陸遜雖然年輕,但是帶兵打仗還是很有一套,很快就平定了叛亂,並採取“強者為兵,弱者補戶”的方式,在平叛的同時,補充了數萬精兵。這樣一來,東吳內地暫時取得了相對的安定,為爭奪荊州創造了有利條件。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劉備佔據益州北部,自稱為漢中王,這讓孫權很不高興。
他沒想到,劉備竟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做大做強,不但有了穩固的地盤,而且還對東吳構成了威脅。如果就這樣任其發展下去,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奪取荊州的意義也就顯得更加重大,哪怕是因此而破壞了孫劉聯盟也在所不惜。
很快,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