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死後,荊州地區被孫權徹底“光復”。曹操也取得了襄樊保衛戰的勝利。雙方皆大歡喜,分別舉辦了盛大的慶功宴。
在曹操的宴會上,最受人矚目的當屬徐晃。席間,曹操親自為他斟酒並稱讚他是保全襄樊的第一功臣。宴會結束後,曹操又巡查了徐晃的軍營,檢閱了他的部隊。曹操見徐晃的部隊軍容整齊、井然有序,忍不住稱讚他有周亞夫的遺風。
相比之下,孫權雖然是這次三方博弈的最大贏家,但他的慶功宴卻是在喜憂參半的氛圍下進行的。因為,收復荊州的第一功臣呂蒙病了,沒能來參加宴會,而且這一次他的病絕不是裝的。
缺了呂蒙的慶功宴顯得有些冷清,孫權發表講話:“收復荊州,擒殺關羽,子明(呂蒙)乃是首功,怎能不來呢?”于是,派人去請。呂蒙推脫不過,只好參加。
但吃過了慶功宴,呂蒙一病不起,沒多久就去世了,年僅四十二歲。東吳的第三任大都督也沒能逃脫和前兩位一樣的宿命,這也再一次證明,在三國時代,高級領導幹部工作強度和工作壓力是多麼巨大。如果這一現象能夠引起最高層的重視,適當引入強制休假制度的話,此類的悲劇也許是可以避免的。
呂蒙雖然出身于社會底層,但他的思想覺悟卻不比那些從三歲開始就讀聖賢書的人差,這一點可以從他的遺囑中得到證明。
呂蒙在遺囑中特別強調,他的喪事要從簡,他的所有獎金都要上交國庫(所得金寶諸賜盡付府藏)。這讓孫權非常傷心,也非常感動(益以悲感)。
對于呂蒙這樣德才兼備的好幹部,孫權是不會忘記他的。有一次,孫權在與陸遜聊天時說:“呂蒙年輕的時候就英勇果烈、膽大心細;更出人意料的是經過後來的努力學習,在運籌帷幄、謀略計策方面也有了長足進步,幾乎可以與周瑜比肩,尤其是在取關羽、謀荊州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比魯肅還要大。”
可以說,這是對呂蒙一生功績的中肯評價。
辦完了呂蒙的喪事,孫權開始論功封賞。第一個受封的當然是呂蒙。人雖然死了,但功不可沒。其他的將士也各有封賞。其中,對全琮的賞賜讓人大跌眼鏡。
據孫權自己的說法,在徵討荊州之前,全琮曾獻過一計,被他和呂蒙所採納。但是,為了保密起見,沒有對外公布。因此,就連全琮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計策在整個戰役中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而全琮也就糊里糊涂地當了一回幕後英雄,並給後人留下了一個難解的謎團。
孫權當然不會把這份功勞據為己有,因為他不是那種有了成績全部歸自己,有了過錯全部推給下屬的領導者。因此,他發揚實事求是的風格封全琮為華陽亭侯。對于那些原本屬于劉備政權的官員,孫權也做了很好的安排,這主要是為了穩定荊州的民心。
在這些官員中,有一個人顯得特別引人注目,此人便是劉璋。劉璋原本是益州牧,劉備現在所佔據的地盤本來是屬于他的。失去了地盤的劉璋,被劉備發配到公安,從一方諸侯淪落成一名地方小幹部。
這樣的人,正是孫權當前首要團結的對象。他充分發揚人道主義精神,讓劉璋官復原職。當然,這只能是一張空頭支票,只要劉備不下臺,劉璋就永遠回不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上。
而孫權之所以要這樣做,其實是想向劉備顯示一種姿態:哥們兒從此要和你劃清界限,一刀兩斷,那些與你互相利用又互相防備、不停地向你討債而你卻死皮賴臉就是不還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向劉備顯示了強硬姿態之後,接下來,孫權又繼續在曹操面前“裝孫子”。
前文我們提到,為了向公眾表明,自己願意服從曹操的絕對領導,更為了轉嫁矛盾,孫權將關羽的腦袋送給了曹操做禮物。但曹操本身就是靠玩陰謀詭計而上位的,孫權的這點伎倆,他當然一清二楚。
作為回應,他命人按照關羽的身材做了一個木頭身子,套上壽衣,連同腦袋一起安葬在洛陽城外,採用的也是“諸侯之禮”。
當然,有來無往非禮也,孫權既然肯“放下身段”,曹操也就必須有所表示,于是他就以漢獻帝的名義封孫權為驃騎大將軍、南昌侯,領荊州牧。孫權雖然已當了多年的“土皇帝”,但朝廷封給他這麼大的官,還是第一次。
縱觀“光復”荊州的全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孫權採取的是“三分軍事,七分外交”策略。
首先,早在濡須口保衛戰時,為了避免兩線作戰,他就主動與曹操私下議和,這為後來下定決心奪取荊州提供了先決條件。
其次,荊州戰役前期,孫權示敵以弱,通過外交途徑麻痹、欺騙關羽,從而使荊州守軍大部分被調往襄樊前線,造成敵軍後方兵力空虛,為呂蒙的襲取荊州創造了直接的條件。
再次,在襄樊戰役打得如火如荼之際,他再次施展外交手腕與曹操互相利用,一舉斬殺關羽,奪取了荊州。
由此可見,這時的孫權雖然執政時間並不長,但在政治上已相當成熟。
“光復”荊州對于孫權的事業發展具有決定意義。此後,交州、揚州等地也落入他的掌控之中,勢力范圍進一步擴大。另外,由于關羽守軍的覆滅,劉備集團的整體軍事實力大幅下降,而與曹操的結盟也暫時緩解了來自北方的壓力。這為將來應對劉備集團的反撲,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