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夾縫中的80後

時間:2013-10-31 08:58   來源:中國臺灣網

  這一期的《羅輯思維》我們聊一聊80後的處境問題,先從我多年之前的一個切身體驗入手。那時我還在當記者,有一次採訪結束,大隊人馬收拾完行李,從一個小城市的機場返回北京。那個機場估計平時旅客也不多,所以只開了一個安檢口,導致當時的隊伍排得老長。機場方面一看這狀況,趕緊安排工作人員又開了一個安檢口,然後一個地勤出來招呼大家,說來來來,到這邊排隊。

  這個時候你就發現原來的隊伍當中,人的心態就變得特別有意思了。排在隊尾的人二話不說,一個箭步衝上去,遞了行李排在第一位。隊伍里就快排到的那些人,他們是不會動的,為什麼?既得利益者,快排到了嘛。最倒霉的就是排在隊伍中間的這一批人,他們不是行為不敏捷,而是心態上發生了一剎那的猶豫,等他們猶豫結束的時候,發現兩支隊伍他們都只能排在隊尾了。

  這就是過去30多年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的預言結構。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得非常快,但是並不是所有人的境況都得到平均改善。那麼改善的基本規律是什麼,是隨著社會機會窗口的漸次打開,抓住那些機會窗口的人的境況會發生超乎尋常的改善。比如上世紀80年代早期,第一撥人像返城知青、勞改釋放犯,他們找不著工作,被逼無奈當了個體戶,沒想到抓住了第一個機會,沒過幾年成了萬元戶。

  回到我們今天的話題,講講80後。80後多多少少有點剛才描述的隊伍“中間人”的狀態。他們掉進了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兩代人——70後和90後的夾縫當中。當然這也是一個對比,主要對比就是70後,就是我這一代人。

  當然我說這個話題的時候沒有任何優越感。相反,我認為一個優秀的70後具備的一個最重要的思維特徵,就是一定要抓住80後和90後這些年輕人,和他們混在一起,向他們學習。因為時代在發展,我們必須揪住青春的小尾巴,才能向前飛奔啊,對吧?

  我們這一代人,小的時候日子過得比80後苦。我印象中非常小的時候,吃的、穿的和現在的80後是沒法比的。但是70後有70後的優勢,我覺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數字鴻溝。70後正好趕上了互聯網爆發的第一個時代。這是這一代人巨大的優勢。

  我還記得當年我去央視工作的時候,欄目組牆根那兒排了一排電腦,坐著一排打字員小姑娘。為什麼?欄目組上百號記者,幾乎沒有會用電腦的,所以領導不得不雇一群打字員,把大家的手寫稿輸進計算機里,變成電子稿件。而我進單位之後自己就會用電腦,直接在電腦上寫稿子,還會發電郵,從新浪、搜狐網上直接獲取信息。僅此一個小小的區別,基本上在信息結構上,我就把比我年長的那些前輩比了下去。雖然在業務技巧方面他們比我熟練,但是在獲取信息的渠道方面我比他們先進,所以過不了幾年我們這一代人的優勢就顯現了出來。

  我再說一個普遍現象,70後這一代人到工作單位後,很快就會被重用。但是80後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們既不是第一撥躍過數字鴻溝到達岸邊的人,也不像90後那樣生下來就是數字時代的原著民。80後是什麼呢?他們是數字時代的移民。我問過身邊很多80後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在初中或者高中才擁有自己的第一臺電腦,他們閱讀、學習、寫作業都是在紙面上完成的,後來才逐漸開始用iPad或者電腦學習知識,所以他們是數字時代的移民,正好處于夾縫當中。

  另外,70後還趕上了中國近十年來的財富大爆發。我當年是很窮的一個人,當時非常渴望擁有一個BP機。現在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BP機,其實就是尋呼機。我當時湊了一千塊錢買了第一個尋呼機,別在腰上很神氣。

  我還記得那是一個大冬天,北京城漫天飄雪,我出門摔了一跤。因為太胖,我摔暈了過去,醒來之後第一個反應不是看腿折沒折,而是檢查尋呼機有沒有壞。因為渴望那個東西渴望太久了,非常害怕這一下就給摔沒了。

  後來我就想,什麼時候能擁有自己的第一臺手機呢?結果第二年就買了。有了手機之後我又想,什麼時候能有自己的車呢?沒過幾年,車也有了。等有了車之後我又在想,什麼時候能有自己的房呢?我記得大學畢業的時候,跟一個同學跑到北京的一個叫回龍觀的郊區去看房。

  那時價格是3000多,氣得我倆在售樓處門口跳腳大罵:“這個房地產商太黑心了,北京房價太不像話!”跟現在的90後罵北京3萬和5萬房價的心態是一模一樣。

  但是我們這一代人,畢竟趕上了財富大爆發的時機,只要自己省吃儉用一點,眼光稍微超前一點,然後家里再支援一點,我們還是能夠夠得著房價的邊兒。可是對于現在1985年和1987年出生的這一批年輕人,他們才剛剛開始工作沒賺多少錢,父母也沒有攢下很多財產。你讓他們面對現在北上廣深的房價,他們掏出草稿本一算,無論如何都不相信自己現在的收入可以買得起一套房。

  所以這又是一個財富爆發的鴻溝。

  80後這一代人,從總體上來看,他們就是中國機會的夾縫一代,夾縫一代迎來的就是一場很悲催的人生。所以面對悲催的人生,你一定要有非常的方法。否則就很難擺脫這種命運。

  本文摘自:《邏輯思維》,作者:羅振宇,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