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開始我給大家說一個故事。有一次一個記者問英國首相卡梅倫:“你怎麼不像有些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人,去搞點兒民意活動向老百姓表示點兒善意?比如說到老百姓家抱抱人家孩子什麼的。”
卡梅倫說:“我可不敢,英國老百姓多厲害啊,每次去下議院接受質詢回來,我都是一臉口水。如果我膽敢跑到老百姓家去抱孩子,我都知道第二天報紙上會說什麼。《泰晤士報》的標題一定是‘英國首相昨天用無恥的眼淚騙取選票’,而《太陽報》的標題肯定更過分,他們會寫‘昨天英國首相和私生子相認’。”
你看,英國不愧是有著400多年民主傳統的國家,英國政治家不敢像中國臺灣的有些政治家那樣,玩弄民意,操作民意,因為他們的老百姓經過了訓練。
我們現在常說民主是個好東西,這話沒錯,但是我今天更想說的是,民主是個難東西,雖然它很好。
廣袤的、分散的老百姓的民意,在廣場上狂歡之後,還能聚集起一種意見,而且這種意見還要通過政治家的手變成公眾政策,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馴化過程,對!沒錯,我用了“馴化”這個詞,民意需要馴化。
不信的話我們來做一道選擇題好了,假設你的面前現在擺了三個政治家,我告訴你他們的基本情況。
第一個人有點兒迷信,決策的時候經常要請教一些算命先生,而且這個人有婚外情,自己還是個老酒鬼,抽煙也沒有什麼節制。
第二個人上大學的時候吸過鴉片,被他的老板開除過兩次,自己是個老煙鬼,還是個酒鬼。
而第三個人是個戰鬥英雄,平生不近女色,也不蓄私產。就這麼三個人,你說你選誰?我告訴你謎底:第一個人是羅斯福,第二個人是丘吉爾,而第三個人是希特勒。
沒錯,我們現在都說希特勒獨裁專制,但是他的獨裁專制可不是槍桿子里出的政權,不是靠暴力,他上臺可是老百姓用選票,一票一票把他投上去的。
最關鍵的一次投票發生在1933年的8月,那個時候興登堡總統剛死,希特勒發動了投票,說你們看,要不要把總統的職權和總理的職權合並變給我一個人呢?希特勒後來之所以敢于自稱元首就是源于這次投票。而在此前,德國人已經通過幾次投票把大量政治上的權力,包括軍隊的統治權都賦予了納粹黨,在1933年的前期德國人已經向納粹黨和希特勒本人宣誓過效忠。1933年8月的最後一次投票,實際上是德國人決定是否把自己從一個民主國家變成一個專制獨裁國家。這是德國人當時要做出的選擇。
你要知道希特勒在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首先他是個勇敢的戰爭英雄,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得過一級鐵十字勳章,在戰鬥當中非常勇敢;而且這個人有不俗的藝術趣味,自己會畫兩筆畫,喜歡瓦格納的音樂,多少還讀過一點尼採的哲學;這個人還不近女色,不好煙酒,不蓄私產,等等。
希特勒後來的“功績”很顯赫,當然1933年還看不到。但是隨後一段時間人們非常清楚地看到,納粹黨執政,實際上帶來了政治和經濟上的巨大成功,一下就把德國人從啼饑號寒、經濟危機當中給解救出來。至少解決了800萬人的失業問題。德國當時還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推出了大眾汽車等等,經濟上也非常輝煌。
那麼德國老百姓這時候會選誰呢?對,沒錯,這次投票90%以上的德國老百姓都把票投給了希特勒,而這就是後面所有噩夢的開始。
當然這個投票結果剛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問題的,希特勒當時的政績,除了經濟上的成就,他還做到了連德意志民族最偉大的政治家俾斯麥[1]都沒有完成的事情,那就是徹底完成了德國的統一。他先後合並了奧地利和捷克的蘇臺德地區,接著撕毀《凡爾賽和約》,進軍萊茵區等等,所有這些都一次一次地滿足了德意志民族的願望。只不過他們不知道,僅僅六年之後,也就是1939年,就是這個人,把他們徹底帶入了一個民族的噩夢。
本文摘自:《邏輯思維》,作者:羅振宇,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