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猶疑,澎湖曾是蔣介石轉進臺灣跳板
當時局勢頗為詭異,隨著中共勢力日益強大,蔣介石通電下野,隱居溪口,國政在名義上由代總統李宗仁接手與中共展開和談,但當時早已做好各項準備與人事布局的蔣介石,其實還是國民政府幕後的操縱者,並已悄然為轉進臺灣等地布局。
蔣介石究竟為何決定轉進臺灣,眾說紛紜,其實早在1948年,東北、華北戰事陸續失利後,蔣介石就有改以江浙閩臺等沿海口岸作為根據堡壘的構想,不再以西北、西南作為根據地;蔣介石也陸續安排他所信賴的人選接任沿海各省防務、政務。當年年底,蔣介石也與蔣經國提到,要以“縮小范圍”的方式,選擇“單純環境”來做徹底根本改造,以挽救國民黨在大陸的敗局。此時,國民黨部分部隊與陸軍大學已展開遷臺計劃,蔣介石也致函吳敬恆等大佬,勸他們到臺灣休養。
到了1949年,情勢更加嚴峻,政壇流傳,蔣介石原本還在轉戰西南或東渡臺灣之間舉棋不定,但最後接受了張其昀【3】的建議,放棄轉往大西部的設想,而是把兵力集中在有海峽天塹之險,又兼有農糧工業能力的臺灣。同時根據張其昀或陶希聖的看法,蔣介石認為臺灣島扼守太平洋西航道,一旦有事,以海權為主的美軍不可能坐視不救。
1949年1月中旬,雖然蔣介石下野前對民社黨、青年黨高層強調自己“絕不會如外界所揣測,避到臺灣去”,而是要在大陸建立陣營與中共進行殊死戰,但事實上,蔣介石暗中已展開將海、空軍總部移到臺灣的轉進計劃。蔣介石也在1949年初當年大事中擬定6月來臺督導軍事,7月完成臺灣防務預備;至于對外稱病並在臺灣休養的陳誠,也在蔣介石催促下,迅速接替魏道明出任臺灣省主席,為“國府”遷臺預做準備,蔣介石並同時發布由蔣經國出任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委。
陳誠壓陣,是蔣介石的重要後路,尤其臺灣剛發生過“二二八”事變,因此蔣介石在發給陳誠的手令中,特別要他“多方利用臺籍學識較優,資望素孚之人士,參加政府工作”,“特別培植臺灣有為之青年與組訓”,“收攬人心,安定地方”,同時還叮囑陳誠處事務必穩重,對下和藹,切不可躁急、操切、個人主觀。另外,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蔣介石在陳誠就任後,趕在1949年1月10日下野前,命中央銀行將約80萬兩儲備黃金移往臺灣、廈門,由蔣經國、親信周宏濤督運。2月10日左右,上海僅余留20萬兩黃金。陳誠1949年底在臺實施幣制改革,正是以這批黃金作為改制基金【4】。
四五月間,蔣介石在蔣經國陪同下,搭乘“太康”艦自溪口抵達上海,見情勢不佳,再搭乘“江靜輪”駛往舟山群島南下巡弋。5月5日,離開上海前,他除帶著蔣經國去虹橋路拜別宋美齡父母墳墓,也沒忘了去東平路“愛廬”看最後一眼。想當年愛廬在蔣介石與宋美齡新婚時的風光,蔣介石也落寞地承認,如今“全室皆空,但覺淒涼與愧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