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出版序 為什麼大家都在讀一本歷史書

時間:2013-01-25 14:0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出版序 為什麼大家都在讀一本歷史書

  2012年11月,王岐山主持某會議,結束時對與會專家說:“希望大家看一下《舊制度與大革命》。”其實在這之前很久,本書就在政府上層熱讀,只是當時沒有引起社會太大的關注,而是在《新華日報》報道了之後,才被廣為轉載,于是所有人都在爭相購買,但各處都已脫銷,有時求告無門。

  但是,王岐山不是第一個喜歡這本書的人,它也不是在被推薦之後才成為一本很有用的書,它一直都是一本好書。其實,它早就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被引入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國,任志強也有收藏,北京大學歷史係教授推薦學生仔細閱讀,而且,它還是牛津大學校方在上個世紀初就指定的基礎教程,這一百多年來的牛津人無不讀過;1979年紐約專門成立了托克維爾學會以紀念他和他的著作……

  它還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不過那都不是重點,重點還是這本書到底有什麼特別,值得大家這麼追捧?為什麼一個法國人寫的18世紀的法國歷史會如此吸引全世界尤其是中國的讀者的眼球和思想?這才是我努力去發掘的重點。

  托克維爾出身貴族,但自由傾向比較嚴重,他著述的《論美國的民主》,曾讓他30歲即名揚天下,一舉成名歐美各國,政界奉為上賓,思想界稱為奇才;托克維爾是法國思想家,曾經歷五個法國“朝代”,可謂看多了世間滄桑;托克維爾是法國外交部長,和皇帝吵過架,和同僚動過武,最後淡出政界,專心著書,可謂看透了。這是個了不得的人。但這不可能是重點。

  托克維爾眼光犀利,文風尖刻,在評述之前,會把世界先倒過來看一遍,再把它正過來,于是對讀者來說,它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提供了一副全新的畫面,于是,它就成了一塊思想的磨刀石,一塊上好的磨刀石。讀它,實在是一種享受,我從來都沒有想過,讀一本歷史書,能讓人沉醉其中,真是咄咄怪事。但是,文風也不是重點。

  托克威爾看到,舊制度崩潰了,法蘭西民族倣佛在動蕩中尋求新生,但社會動蕩之後發生了什麼呢?根本沒有帶來革命黨人預期的結果,原有的舊制度中的一部分,被原封不動地移植到了新制度中,而人們還舉杯相慶,法國終于脫胎換骨了!不,大革命驅逐了法皇,但是法國人還是那幫法國人,所以,法國沒有改變!原來,席卷歐洲的大革命,把整個歐洲史一分為二,創造出來的新世界竟然和舊世界有諸多遺傳關係。這好像有點兒意思了,不過,這也不應該是它傳播廣泛、影響如此深遠的重點。

  翻開這本書,我突然驚奇地發現:18世紀的法國和今天的中國竟然有如此多的共鳴之處。比如,法國人熱愛做公務員,簡直到了癡狂的地步;所有農村人都涌向巴黎,于是地價飛漲;樞密院發布通告,勸誡農民不要千里迢迢來巴黎“上訪”……看到這里就有點兒意思了,我想,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他要被政府高層熱讀,被大地產商熱讀,被臺灣人、香港人閱讀,甚至被幾十個其他國家比如美國、法國、德國的政商文化界推崇了。托克維爾講述的故事,處處有當代中國的影子,這就有點兒說到重點了。

  但是,當我翻遍各個漢譯版本,覺得有點兒小惱火(我認識的各個朋友也都有這樣的感覺):竟然文字堆砌,讀不太懂!于是我不得不一次次翻閱原文,去看看托克維爾到底想說個啥。我開始想,托克維爾不能就這麼被浪費了吧,于是,我就開始計劃一個新的譯本了,也就是中國友誼出版社的這個新版。我相信,我對它的熱愛會注入其中,讓它不再晦澀,而是讓人清晰明了地讀懂托克維爾,而不用去一遍遍翻閱原文了。

  我有這期待。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