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蘇小和:上海灘的廣東幫,為何了不起?

時間:2016-06-13 07:21   來源:鳳凰讀書

  蘇小和

  上海灘了不起的廣東幫和他們的商業成就

  都説寧波幫左右著黃金時代的上海灘金融産業,這話不假,但上海灘更加明顯的商業氣象卻被廣東人把控著,這是另外一道風景,其背後的推手,正是上海廣東會館的廣東幫。黃金時代的廣東幫,在上海灘的勢力,一點不遜於寧波幫。廣東會館是一個龐大的組織,管理著6萬多名廣東人,從人數看,甚至超過了浙江幫。這些人按照每個人所屬的縣,組成了縣級同鄉會。説是縣級同鄉會,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廣東縣衙,而主要是深具商業精神的香山縣和南海縣。這些人組織在一起,以整體的同鄉聯盟在上海出現,形成上海粵東同鄉會館和粵西同鄉會館。

  如此密集的廣東人,主要在上海灘的商業領域發力。這是一種市場的選擇,銀行領域是浙江人的天下,但廣東人從香港和南洋帶來了現代商業的精神與方法。比如永安公司與郭氏兄弟就來自香山縣,先施公司和馬應彪也是香山人氏。新新公司和它的老闆李煜堂,同樣也來自廣東。至於大名鼎鼎的簡氏兄弟和他們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當然更是廣東人的傑作。説起煙草,需要再次提到鄭伯昭。他有著典型的廣東人精明的商業頭腦,早年幫助英美煙草公司代銷品牌香煙,業績不錯,外商決定給予鄭伯昭股東身份,且以代理商人的名義加入公司股東會,接著又把上海和浙江地區所有的市場委託給他,由此鄭伯昭成為外國煙草在這些地區的獨家代理商。這當然是典型的商業與生意,鄭伯昭可謂精於此道。華人的精明與潛規則在這個時候上場。比如當時各地興起各種反美反英的商品抵制運動,鄭伯昭就偽造一批國産捲煙商標,裏麵包裝的仍然是進口煙草,從而避免了一個巨大的銷售災難。外國人對此樂觀其成,他們清楚鄭伯昭的方法,雙方聯手,繼續賺取鉅額的煙草利潤。據説到1937年左右,鄭伯昭僅僅在上海就積累起高達30億美元的財富。接著他搖身一變,開始切入房地産市場,繼續擴大他的商業版圖。

  仔細分析廣東幫的商業技術,會發現兩個特點。其一是他們普遍借用了外國商業公司的平臺和經驗。這個現象和寧波幫類似,黃金時代的企業家,普遍都處在對外國企業的模倣階段。在企業家理論的維度,這個現象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在區域市場和全球貿易的層面,模倣就是創新。因此我們認為,無論是寧波幫,還是廣東幫,都是黃金時代的企業家創新群體。其二則是廣東幫企業家普遍得到了同為廣東籍貫的銀行家的支援,這也是一種鄉黨企業家現象。在上海的廣東幫企業家群體中,不僅有致力於商業領域的企業家,也有致力於銀行領域的企業家。比如名聲很大的勞敬修,就是英國銀行上海泰和銀行的高級買辦,而同樣具有一定名聲的陳炳謙,則是英國上海祥茂洋行的買辦。他們一方面在外資金融機構裏具有廣泛的人脈與話語權,另一方面又與廣東的商人們有著緊密的鄉黨聯繫。這種結構使黃金時代上海灘的廣東幫建立起了從金融到商業産業的整個産業鏈。在這個意義上,廣東幫的興起,同樣是向外國企業學習的結果,也是黃金時代中國的市場經濟對外開放的結果。

  廣東幫第三個醒目的特點是,這一群企業家普遍與南洋的華僑企業家保持著緊密的金融聯繫和産業聯繫。在這一點上,寧波幫並不具備。原因在於,很多廣東幫企業家的生意之路,就是從南洋開始起步,因此他們很早就與香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地的企業家階層保持了深度的金融合作和産業合作。比如簡氏兄弟的股東中,相當一部分是馬來華僑和越南華僑,簡氏兄弟的一個叔叔首先帶著他們從越南市場開始經商。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可以説,身在上海的很多廣東企業家,無論是他們的産業還是他們的資本,都有海外華僑的支援,或者説都是海外華人企業家在國內市場的拓展。當他們遇到市場困境,自然會得到華僑企業家的鉅額資金支援和産業支援。也正是在這種跨國性的商業合作層面,廣東同鄉會館整合了所有的廣東幫企業家資源,進行資訊和資本的整合與轉机。一方面,諸多華僑企業家非常希望給自己的同鄉提供強大的資本支援和貿易資源支援;另一方面,身在上海的諸多廣東幫企業家,也逐漸把自己的企業和生意定位在華僑企業家的身份上面,這樣做是為自己和企業尋找一種來自海外的安全性。為此,一個新的小型的同鄉會館隨之成立,這就是上海華僑聯合會。這個新型的企業家自治組織顯然是廣東會館的一個分支機構。日後的歷史發展事實證明,廣東幫強大的華僑海外關係,能夠幫助他們度過國難,得以保全自己重要的企業資産,尤其是金融資産。這是後話。

  《百年經濟史筆記》蘇小和/東方出版社

  正是由於擁有強大的華僑企業家的支援,廣東幫企業家的活動範圍顯然要比浙江幫寬闊很多,他們不斷越過自己熟悉的商業領域,去試圖控制一些産業鏈。比如簡氏兄弟控制著捲煙工業,郭氏兄弟的永安公司控制著上海大半個紡織業。在這些領域,廣東幫迅速引進新技術,推廣企業新思維,以至於很快拉開了與國內其他鄉黨企業家的市場距離,而且很快催生了一些新興的産業,比如電影産業。這個迅速流行的文化産業,為上海灘的時尚平添了一道現代風景。曾煥堂于1924年創辦了中國第一家電影公司--中華電影公司,它一方面引進外國電影,一方面製作本土影片。那個時代的電影海報,成為上海的標誌之一,即使到今天,依然是人們懷念的景色,這是廣東幫的作為,是市場開放的結果。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