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人物

世人矚目的傳奇人物——林毅夫

2009-04-15 14:27     來源:臺聲     編輯:張方翼
  參與“十五”計劃起草

  1987年,林毅夫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個從海外歸國的經濟學博士。

  林毅夫先是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任副所長,3年後調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

  1990年,林毅夫關于1959—1961年中國農業的論文《集體化與中國1959—1961年的農業危機》,在國際頂級經濟學雜志之一的《政治經濟學期刊》上發表,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爭議。1992年,他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一文,成為一段時間發表于國際經濟學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之一,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為此頒發了經典引文獎。這兩篇文章一舉奠定了林毅夫在國際發展經濟學和農業經濟學界的地位,一些歐美的中國問題研究機構,視林毅夫為中國農業經濟與社會問題的權威。

  1993年,林毅夫獲得美國國際糧食和農業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論文獎(每年一位),並以《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一文獲得中國經濟學最高獎——孫冶方經濟學獎。他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的第四章《價格雙軌制與供給反應:理論與來自中國農業的經驗證據》,再次榮獲孫冶方經濟學獎(第九屆),另獲其他獎不計其數。

  1994年,林毅夫回到母校北京大學,聯合多位海外留學歸來的經濟界人士,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並出任主任。如今,該中心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大本營。2001年10月,在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推動下,首屆中國經濟學家年會在北大召開,成為中國經濟學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林毅夫曾是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是朱鎔基總理倚重的經濟決策智囊,也是“十五”計劃起草人之一,對中國的經濟決策,尤其對農村經濟和國企改革等領域的政策,極具影響力。他也是世界銀行現任顧問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1996年,林毅夫的母親不幸亡故。初聞噩耗,林毅夫失聲痛哭,淚流滿面。林毅夫因臺灣當局的阻撓而未能回臺奔喪,此事成了林毅夫的終生遺憾。

  2002年5月9日,林毅夫的父親林火樹在宜蘭老家溘然長逝,享年84歲。當時,林毅夫應邀出席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一項國際經濟學術研討會,面對記者的鏡頭,他潸然淚下。

  悲痛之余,林毅夫向臺灣有關方面提出赴臺祭父的申請,引起了海峽兩岸新聞媒體的極大關注,20多年前塵封的往事再次成為報刊連篇累牘爆炒的話題。臺灣高官紛紛發表談話,對林毅夫當年的“叛國”、“投共”極盡嚴厲之辭,在臺灣社會中引起軒然大波,給奔喪之事蒙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色彩。

  林毅夫本想低調申請返回臺灣奔喪,沒想到竟引起臺灣社會激烈的討論。他不無遺憾地說:“我不希望在父親過世的時候,再次引起太多爭議......我最希望能讓我很低調地回去看我父親一眼,在他火化之前再看他一眼......臺灣畢竟是我魂係夢牽的地方。”

  林火樹的靈柩一直停放在宜蘭縣員山鄉福園,20多天都未入殮,家人想讓林毅夫見父親最後一面。林毅夫的大哥林旺松表示,父親生前經常提到想再看看弟弟一家人,希望臺灣方面能以人道考量,盡速讓他回臺,以盡其孝思。

  5月30日,臺灣當局聲稱“基于人道精神考慮”,同意林毅夫返臺奔喪的申請,但是不代表“政府”對林毅夫的“叛逃行為”的評價有所改變。

  由于林毅夫回臺奔喪的問題已被泛政治化,林毅夫和他的家人都改變了初衷,林毅夫最終放棄了返臺奔喪的念頭,由妻子陳雲英代為奔喪。

  6月2日下午,陳雲英懷揣林毅夫的親筆悼父文,搭乘班機飛抵臺北桃園機場。次日清晨,在林毅夫大哥林旺松的陪同下,陳雲英前往宜蘭縣員山鄉福園的靈堂祭拜。6月4日,陳雲英披麻戴孝,背上還背著林毅夫的麻衣,在林火樹靈前難抑悲痛,放聲大哭。她哀傷地說,麻衣讓她感到很沉重,她的心也因為丈夫不能回臺奔喪感到痛苦。她還說,她這一代40歲以上的人所懷抱的情感,不是今天這個時代所能理解的,她和臺灣的感情是割不斷的,她是臺灣人,也是福建泉州人,她愛臺灣,也愛大陸。隨後,她又到龍潭公墓上香祭拜婆婆。

  同日上午,在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林毅夫和女兒林曦親手布置靈堂,透過互聯網現場連線直播方式參與父親告別式。

  林毅夫透過互聯網看到親人和父親的靈位時,淚流不止。當他聽到宜蘭告別時法師說“宜蘭下雨可能是因為兒子沒有回來”時,踉蹌地跪倒在父親的靈位前,痛哭失聲。告別式結束後,他仍向父親靈位跪叩不起,最後在女兒林曦和學生的攙扶下才緩緩離去。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