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導演答疑
陳曉卿:第二季會照顧更多地方
《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觀眾對該片也産生了許多疑問,比如感覺拍攝的內容都集中在幾個省市,配音讓人覺得有壓迫感,片中的那些故事的主人翁都是如何找到的,對此總導演陳曉卿一一做出了解答。
選視覺有衝擊力的畫面
新京報:這7集紀錄片大家覺得水準參差不齊,比如大家集中喜歡豆腐那集,不太喜歡廚房那集。你個人有偏好嗎?
陳曉卿:7集我都喜歡,觀眾喜好上有不同很正常。收視上第四集《廚房的秘密》最好。
新京報:現在好像片中拍攝比較集中在東北、廣東、雲南、浙江這幾個地方?
陳曉卿:因為調研時間不夠充分,對於傳統文化的完整性、人物故事豐富性、自然景色優美,這些地方是有點偏重了。從最後落實看,就是雲南和浙江佔得比重太多。不過這只是第一季,第二季會照顧到更多的地方。
新京報:片中選擇的主人公都很有意思,比如電視臺化粧師、香港老人等,都是怎麼找到的?
陳曉卿:主人公的選擇主要也是看報道,主要是看食物的報道,平媒上找相關線索,由執行總導演和調研團隊商量、具體落實。
新京報:片中的切入點也比較奇特,比如紫菜那集,就有福建觀眾説他家的紫菜是最有名的,但是片中反而避開了這些最有名的?
陳曉卿:因為霞浦的景色讓人太震撼了,我們看到的幾乎是一個風景點。做電視肯定選視覺有衝擊力的畫面。如果只是説吃的,在視覺上不會那麼好看。
曾想找姜文做配音
新京報:現在大家對片子文案的反應也比較兩極化,有的人覺得挺文藝,有的人覺得有點煽情,每集最後還都會拔高主題。
陳曉卿:這是我的失誤,應該最後再找個人來把關。以前覺得片子比較窄眾,但現在來看文案對普通大眾來説有點“文藝”,對文青又“故事會”了一點。如果前期做充分,文案的問題是看不出來的,故事到位了,文案就不用再説了,但不到位的話拍了這麼多人生故事,不説又收不了尾。
新京報:有人還覺得配音聲音有些“壓迫感”。
陳曉卿:配音有人説特別不好,有人説特別喜歡這個聲音,我尋找聲音的時候是他的普適性。其實我找李易也可以,他也基本是紀錄頻道的代言,他的聲音冷、堅定,但是沒有好奇心。李立宏的聲音可塑性好,而且他的人很職業,幾句話也會過來配。開始我們也聯繫過姜文,主要是他的檔期有問題,不可能這集錄完了他就過來配。
把春筍當冬筍是遺憾
新京報:美食類的紀錄片國外一直都有,為什麼現在我們才拍了第一部美食類的紀錄片?
陳曉卿:以前沒有紀錄頻道,這個都立不了項,沒有充足資金,拍不好,就一點點錢,實現不了。現在只要有好想法,能保證拍攝品質,就能得到支援。
新京報:作為一個美食愛好者,你覺得這個片子能滿足你的需求嗎?
陳曉卿:這個片子不是拍給我自己的,滷煮火燒我個人很喜歡,但不太健康,就沒有表現。不能把個人風格帶入到大眾傳媒中去。
新京報:沈宏非和蔡瀾作為本片的美食顧問,做了些什麼?
陳曉卿:他們倆和我合作十年,在美食上的觀點非常一致。蔡瀾想做輕鬆愉快好玩的,這個我們有衝突,我們不能做簡單的行走的,看不到人類生活的痕跡。沈宏非前期策劃提供觀點,拍攝樣本等,最後還校稿。實際上我不是資深的吃貨,需要找一個把關的人,還是出現了把春筍當成冬筍的問題,是個遺憾。
■ 數説
拍攝素材沒有辦法算,大量是數字記錄,硬碟資料。
該片的拍攝團隊是30多人。
拍攝地點多達60個,加前期調研將近100個。
拍攝週期長達半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