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來臨,作為消暑佳品的雪糕尤其受兒童青睞。但記者調查發現,雪糕幾乎成為食品添加劑的“移動倉庫”,有的竟然添加了多達14種食品添加劑。有家長擔憂:“這是吃雪糕呢,還是吃添加劑呢?”(6月4日 《北京晨報》)
好一句“這是吃雪糕呢,還是吃添加劑呢?”的未竟之問。昨天筆者也吃了某品牌的芒果雪糕,放在嘴裏好是一頓酸甜苦辣鹹,似乎能咀嚼出和芒果類似的某種味道在裏面翻江倒海,然而咱和大家一樣,心裏跟明鏡似的,其實吃的不是雪糕,是添加劑。
現在在食品領域裏,似乎存在著心照不宣的“真理”:只要你敢賣,我就敢吃!就拿這個雪糕來説事,隨機從市場上購買了一些雪糕,它們的配料都包含了多種食品添加劑,少則六七種,多則十幾種。在一根“煉乳紅豆加綠豆口味”的雪糕中,配料表中標注了5種增稠劑、3種乳化劑、1種甜味劑、5種著色劑,添加劑多達14種。如此強大的化學陣容,敢情是要補齊肚子裏所缺的化學元素週期表?
之所以要使用化學劑,無非是出於成本和口味的考慮。炎炎夏日,大家都想吃點水果口味的雪糕,不過尷尬的是,市場競爭激烈,主流雪糕基本上都是在兩元上下浮動,那如何在刨去成本之後能爭取利潤,這就要做簡單的加減法:廣告投入是絕對不能少的,尤其是那幾家冷飲巨頭,只要誰鬆動一絲,就很可能在市場中被甩出好幾個身位;提價是只能存在於夢裏的美好。中國的市場很奇怪,不求最好但求不貴,即便你掏出真材實料做冷飲,恐怕在價格杠桿面前,也只能一敗塗地。
思來想去,也只有在成本上多動下腦經,再綜合口味調配的問題,這主角——添加劑就自然進入了廠家的法眼。在很多生産商看來,水果雪糕可以用水果參與其中,但絕對稱不上主力。真正在配料上佔據半壁江山的,無非就是廉價的添加劑。和水果相比,恐怕價格差距不是一點點,但在口味調配和視覺效果上看,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哈密瓜味著色劑為天然胡蘿蔔素、141ii,香蕉味的著色劑為100ii,草莓味為120,葡萄味為163ii和梔子藍。所以説科技發達就是好,用添加劑代勞水果,也就成了大行其道的流水作業線的公共“秘方”。
食品産品裏使用添加劑,其實在法律上的允許的,但是即便在框架允許範圍內,過多的使用添加劑,實在不是消費者福祉。尤其是小孩子,大夏天裏看到五顏六色的雪糕冷飲,自然是欲罷不能。他們的排毒消化系統還處於脆弱的階段,並不能理想的對這些東西進行完全新陳代謝。當然也有人會説,買賣雙方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如果想吃真材實料的,市場還有價高者在等候光臨。
以上言論雖然有理,但對於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説,這也僅僅算是個僅供參考的建議而已。面對超市裏那些讓人“心嚮往之”的雪糕,筆者要説的也只有“添加劑雖好,可不要貪吃”的遣懷之嘆了。(謝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