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拆歷史建築罰單50萬封頂?

時間:2012-07-26 09:32   來源:廣州日報

  《武漢市歷史文化風貌街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草案)》昨日提交地方人大常委會審議,其中明確規定,擅自拆除優秀歷史建築最高罰50萬元。(7月25日《武漢晚報》)

  以最高50萬元的罰單震懾擅拆歷史文物之惡,多少有點“誰敢犯罪打誰屁屁”的嬌嗔意味——何況,要祭出50萬元的頂格罰單,不僅要建成30年,還有諸多充要條件。也無怪乎有網友戲言,這究竟是保護文物呢,還是變相鼓動擅拆文物呢?50萬元,夠在文保原址上買一居室嗎?

  當然,2002年修訂後的《文物保護法》規定,破壞文物最高罰款就是50萬元。於是,各個城市的文保細則,基本也就以50萬元為上限。50萬元最高罰款限額,幾乎成了每個城市指向文保亂象的最後一把尚方寶劍。

  在土地財政寸土寸金的功利思維裏,文保單位實在是不賺錢的唐僧肉。今年2月初,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一事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隨後又傳出北京康有為故居、魯迅故居即將被拆除的消息。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近30年來消失的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毀於各類建設活動。區區50萬元能嚇唬誰呢?

  地方法規的善意毋庸置疑,但就眼下而言,如果沒有更為嚴苛的上位法,僅僅以十幾年前的50萬元來震懾今天的擅拆衝動,這與刻舟求劍何異?城市化、工業化的高潮期,往往也是文保工作的艱難期,利益的博弈、格局的衝突、角色的對壘,都需要有更遠見的洞察,更前瞻的制度安排。一方面,過時的《文物保護法》亟待調整轉身,諸多條文需要修繕;另一方面,對文保不力要有更剛性的究責機制,罰不到傾家蕩産、責不到權力痛處,保護之詞遲早是“紙老虎”。

  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絕唱。文物的主人,當歸於公共利益與時代價值。“擅拆歷史建築罰單50萬封頂”,凸顯的不僅是文保之困,更是一代人對歷史與未來的輕薄與失責。(鄧海建)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