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錢理群夫婦要進養老院了。消息來自北大教授溫儒敏的微博:“雖然知道他們早在醞釀,現在真要去了,未免有些失落與感慨。今天與錢老通電話,證實此事。從電話中感到老同學興致還不錯,説總要走這一步。據説養老院條件還好,他把很多書都搬去,在那邊繼續寫作。”消息傳出,引發了各方熱議。(7月14日《新京報》)
以錢理群教授的地位和名望,晚年時做出這樣的選擇,不但令老同學感到失落和感慨,也令我等即將步入老年的外人不勝唏噓:不久的將來,我會步他的後塵,進養老院嗎?我有這個勇氣嗎?子孫會答應嗎?親朋好友會怎麼看?進了養老院我依然能活出價值和尊嚴嗎?抑或就像當下很多養老院的老人那樣坐等死神降臨嗎……有太多的疑慮和顧慮,有太多的精神負擔和徬徨無措。
也不知是哪一天,在與幾位老友説起老年話題時,談到兩個問題:一是不給獨生子女增加負擔,二是退休金足以支付養老院的支出,物質生活有保障,彼此相約老了去養老院養老。為什麼要相約?也就是説,自穿開襠褲到雙手拄拐杖,老朋友生生死死都要在一起。年輕時,咱們逗笑取樂,歌哭一道。年老時,仍然能在養老院抱團取暖,相互關照,互相砥礪,彼此促進,不但老有所依,還要力求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就像年輕時那樣活得有價值和有尊嚴,然後,優雅地老去,悲欣交集地迎接死神的到來。
當然,這只是我們一個美麗的期許和夢想。當下中國的養老現狀,包括養老觀念和養老設施,離我們的心願還有不小的距離。從居家養老過渡到養老院養老還須跨越很長的一段觀念距離。從現有公辦養老院的設施只能滿足部分老人的需要到今後滿足更多老年人的養老需要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從現有的養老設施只能部分解決老人的生活、護理問題過渡到能滿足老人的精神需要,更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努力。
而錢理群教授的選擇則讓我看到了這種希望,也可這麼説,錢教授進養老院最具啟示意義的是,中國的養老院應該在現有基礎上辦得更好,辦得更有品位、更有價值。養老院並非是人們習慣認為的那樣,它是生命的最後驛站,只能靜等死神的到來,不是的,它還是學習寫作的場所,就像錢教授那樣,把書房搬進養老院,在那兒繼續潛心閱讀著述,開發“二次價值”,依然不脫讀書人本色,依然活得很有價值和尊嚴,老也要老得優雅高貴。
當然,就現狀而言,當務之急是解決養老保障設施建設滯後、專業護理人員稀缺且護理水準低下等問題,但美國的養老改革運動表明,兩者並不矛盾,完全可以並行不悖地同步發展。為辦好養老院,美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加大投入,興建和完善養老設施的同時,注重把老人的意願和尊嚴放在第一位,注重老人“二次價值”的開發,讓老人在養老院繼續承擔社會人的角色,參與社會分工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發展興趣愛好,盡可能讓老人有尊嚴地享受養老生活。
接納錢理群夫婦的養老院能讓他們優雅地老去嗎?這一命題已經真切地擺在該養老院面前,同時也給國內其他養老院以及整個養老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優雅地老去,這是理想,也是中國養老事業的努力方向和目標。(王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