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價拿地、市場價賣房的行為極大地透支了政策紅利,使養老資源的分配變得更加不公平、養老市場的發展變得更加不均衡,必須引起政策設計者和監管者的注意。
近日有媒體報道,泰康人壽已在15個地區與地方政府談判拿地,籌備3年內建立15個養老社區。除了泰康人壽,近年來,中國人壽、中國平安、新華保險、合眾人壽等保險企業紛紛拿地,進軍養老地産。一方面借養老地産名義低價拿地、獲取國家補貼;另一方面將養老地産推向高端化,借公益之名行牟利之實——“納稅人出錢補貼富人養老”的評論,道破了所謂“高端養老社區”的運作方式。
且看這類養老社區的入住標準:“每年繳納35萬,繳納10年或一次性繳納350萬,贈送養老社區一室一廳免費入住”;“每年繳納20萬繳納10年或一次性繳納200萬,贈送養老社區一室一廳免費入住”。不完全開放的市場給了個別地方政府尋租的機會,也給了企業操作規則的空間,保險企業進軍養老地産就是例證之一。得益於“半管制”,企業可以借公益名義低價拿到土地、獲得各種財政補貼;得益於“半開放”,它們可以按房地産市場的規則運作項目,使土地收益最大化——養老的民生訴求,轉化為實際上的房地産開發衝動。
國家政策普惠高端和普通的養老項目,是為了多種養老模式互為補充,但實際操作中卻可能變生尋租風險。在“未富先老”的警報早已鳴響、養老資源高度緊張的情況下,內部價拿地、市場價賣房的行為極大地透支了政策紅利,使養老資源的分配變得更加不公平、養老市場的發展變得更加不均衡,必須引起政策設計者和監管者的注意。
從大方向講,高端養老社區是養老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更應該為政策所推廣的,應是“社區養老”。後者是指依託社區就近提供生活照顧、醫療保健及精神慰藉等服務的養老模式。與高端“養老社區”為老人再造生活環境的高成本相比,“社區養老”是對原有生活環境的資源整合,在成本和普適性上都佔有優勢。
老齡問題專家繆青曾在《光明日報》多次撰文論述“社區養老”對緩解老齡社會壓力的重要意義,並提出了“關注行政、醫療和社區資源的整合”,“協調福利資源和市場資源”,“形成政府、社區和企業參與格局”的路徑。在這方面,國外有成熟模式借鑒,國內也已開始探索,與其給所謂的高端養老社區以利好,不如給實打實的民生探索以支援。(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