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有句話“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風、夏暑、秋燥、冬寒,這是一年四季自然界代表的節氣。中醫講在秋天里氣候的主要表現是秋燥,秋天秋高氣爽,但雨水漸少、氣候幹燥。中醫把這種氣候特點稱為“燥”。中醫學中有六氣之說,主要指風、寒、暑、濕、燥、火,作用于人體均可引發各種不適甚至疾病。
其中,燥就是秋的主氣,這是因為入秋後,雖然暑熱漸退,但主令的秋燥日益明顯。不僅秋陽似火,而且秋風又性燥,易耗傷津液,使人咽幹鼻燥、口幹唇裂、皮膚幹裂,或有人出現咽癢,頻繁的痙攣性咳嗽,少痰,伴見血絲等症狀,還有不少人會有便秘、便幹難解,甚則痔瘡出血,皮膚幹澀等——這都是“秋燥”的典型表現。所以,秋季的保養應以防燥為中心,以潤燥為大法,以“收”為主導。
秋季防秋燥,“燥”乃幹澀之病邪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病邪從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氣幹燥的症狀,如鼻咽幹燥、幹咳少痰、皮膚幹燥等。燥有兩種不同的性質:一偏于寒,一偏于熱,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體極易受燥邪侵襲而傷肺,出現口幹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種秋燥病症,臨床上分為“涼燥”、“溫燥”兩種類型。涼燥:感受秋涼燥氣而發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臨床表現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鳴鼻塞,類似感受風寒,但本病有津氣幹燥的現象,如唇燥溢幹、幹咳連聲、胸悶氣逆、兩脅竄痛,皮膚幹痛,舌苔薄白而幹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損而出現的寒燥症狀。溫燥: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氣而發病,是秋燥之偏于熱者。臨床上表現初起頭痛身熱、幹咳無痰,咳痰多稀而粘、氣逆而喘、咽喉幹痛、鼻幹唇燥、胸悶脅痛、心煩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邊尖俱紅等症,是肺受溫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現的燥熱症狀。兩者的共同表現為皮膚幹燥甚至皸裂、脫屑,口唇、鼻孔、咽喉幹燥,口渴飲水,舌苔幹燥,大便幹燥,或見幹咳少痰,痰黏難咯,小便短黃,脈象偏浮等。
溫燥見于初秋,熱氣未盡之時;涼燥發于深秋近冬之時。除以上臨床表現外,涼燥常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脈浮緩或浮緊等表寒症狀;溫燥常見發熱有汗,咽喉疼痛,心煩,舌紅,脈浮數等表熱症狀。
秋燥的飲食調理方法
秋季是肺金當令之時,《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秋天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因此秋季易耗傷津液,引發口幹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證。
而應對秋燥,古代著名的營養專著《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可以多食芝麻、核桃、百合、藕、糯米、蜂蜜、海蜇等以滋陰潤腸,多吃廣柑、山楂、蘋果、梨、荸薺等水果以清熱生津、養陰潤肺。此外,秋季的膳食還應“少辛增酸”,即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酸性食品以及新鮮蔬菜等。尤其注意不要進食辛辣燒烤上火之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蔥、酒等。因為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燒烤一般以雞肉、牛肉、羊肉等為原料,置于明火或微波爐內燒烤,由于這些食物本身性溫,加上烹飪過程中食物水分散失較多,進食過程中需要較多的唾液來參與消化。食入後容易上火,加重秋燥的症狀。為此,秋季最好忌食這些食物。當然,以少量的蔥、姜、蒜作為調味品,或以性溫的一些肉、禽類食物燒湯,並佐以一些如銀耳之類滋陰潤燥的食物,並不會加重秋燥。秋季大量上市的許多新鮮水果,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物質,具有滋陰養肺、潤燥生津之功效,是秋季養生保健的最佳輔助食品。但同是養肺水果功能也會有差異,應該根據自身情況有所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