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搜狐網友:“走遍祖國大好河山”提供本文圖片!

最佳旅遊季節
廣元最佳旅遊時間為春秋兩季。
秦巴山脈作為屏障為廣元市擋住了由北而來的寒冷空氣,使得廣元氣候常年溫暖濕潤,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年均氣溫16攝氏度。
這里一年四季皆可遊玩參觀,若是在廣元每年正月廿三有著祭祀女皇武則天的民間傳統,遊客若選擇此時出行廣元,除可了解祭祀武則天的龍舟競渡廟會外,還可避過雨熱同季的夏季連綿秋雨所帶來的災害性天氣。

搜狐旅遊推薦景區看點
目睹武後真容
則天殿始建于唐,歷史上曾稱“武後真容殿”、“則天聖後殿”。與一般“民辦”寺廟不同,皇澤寺這座由女皇禦敕建造的“官辦”寺廟內沒有“大雄寶殿”,因此,則天殿就是皇澤寺的主殿。
則天殿正中,立有一尊國內唯一的“武後真容”石刻像。宋人《九域志》載:武則天當皇帝後,“賜寺刻其真容”。石刻像高1.8米,由整塊沙岩雕成,距今已有1300余年。只見這位唐代女皇方額廣頸,神態安祥,頭戴佛門寶冠,身著僧尼衣袍,肩披素帛,項飾珞圈,雙手相疊于膝,作法界禪定印。據說,這是武則天晚年之像,雖儼然佛家裝束,卻頗具人神兼備之氣。 據介紹,這尊武後真容像在1949年曾遭劫難,被人從香案前推倒地下,將頭身分離;1950年人們將其復原時,石像頸部卻比原造像短了1.5厘米。加之衣飾彩繪褪色,更顯老態龍鐘了。所幸到1993年,泰藉華人茍壽生先生捐贈金箔800克,為這尊則天真容像換上了金衣,愈見流金溢彩。
寫《心經》洞
武氏家廟東南是鼓樓,東北是寫《心經》洞。唐代宗初年,顏真卿為利州刺史,曾寫《心經》一卷,刻于此處,因此俗稱寫《心經》洞。寫《心經》洞洞區有造像,分布于巨石三面,共計19龕,東面主要雕刻經幢和六道輪回的內容;西面造像常年埋于土中,2005年春在基建過程中被發現,主要內容為三世佛及釋迦、多寶佛的題材;南面12號、13號洞窟為武則天的父母武士均B楊氏開鑿,時間為貞觀二年(628年),這個時間與武則天出生的第三種說法相符,因此,這兩個窟可能是為武則天的出生祈福所開,窟內現存有武氏夫婦禮佛圖一組,彌足珍貴.
摩崖造像及石刻
皇澤寺內保存著開鑿于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龕、1203軀摩崖石刻造像,大部分為盛唐時期的作品,分布在寺中“則天殿石龕”、“迎輝樓石龕”、“大佛樓石窟”、“中心柱石窟”、“五佛亭石龕”內。
皇澤寺除摩崖造像外,還有眾多碑刻,其中有著名的《蠶桑十二事圖》。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廣元縣令曾逢吉下令在全縣境內的驛道兩旁栽桑,曾逢吉將離任時,把栽桑、養蠶、繅絲的生產過程,繪制十二事圖,刻成14塊碑立于此。這既是我國蠶桑生產的珍貴歷史文物,又是格調高雅的藝術珍品。
宋代墓室浮雕牆
皇澤寺館藏文物中,一組宋墓浮雕石刻無疑是我國宋代石刻藝術中的珍品。1974-1980年間從廣元城四周壩子宋墓中出土,浮雕石刻共24塊,每塊長2米,寬0。8米,均係本地黃砂岩石刻成。根據墓內清理出來的買地卷記載,制作年代當為南宋時期,最晚的一座宋墓距今已有780余年了。這批石刻浮雕經過修葺後,鑲嵌在總長28米,高4米,厚0.8米的照壁上。分成《四宿神獸圖》、《戲劇演出圖》、《大典演奏圖》、《男女武士圖》、《孝行故事圖》、《墓主生活圖》、《花卉圖》等七大類。
去過的人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