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股市、基金領域記者,天天跟“賺錢”打交道。熊市、牛市都經歷過,有自己的投資理念:理財是一種長期行為,日積月累,只要用心,每個人都會成為賺錢高手。
很想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是一位朋友的父親幾年來投資基金的生動案例。同時也是我們每一位對賺錢感興趣的投資者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們怎樣對待投資,該拿多少錢投資?”
在2006年之前,身為某機關退休幹部的那位父親曾經對炒股票、買基金嗤之以鼻。朋友買的不多,但已經開始紛紛賺錢。於是,朋友動員家裏人都買點,畢竟,錢放在銀行只有那麼點點的利息。
2007年初,父親被説動了,開始讓朋友幫助買基金。朋友選了兩隻買給父親,賺錢了;父親再讓買,朋友繼續,又賺錢……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父親不再讓朋友買基金了,而是自己動手。“報紙上有評級,看著哪個順眼就買哪只。”等到朋友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父親賬上已經有數不清的基金。
2007年10月以後,股市急劇下跌。眼看著父親賬上的利潤一天天變少,朋友建議父親贖回,因為那會兒出來,最起碼不虧。父親説不。後面的故事每一位投資者都經歷過,套牢、虧損、賠錢賠得絕望……父親同樣很痛苦但就是不認輸。看報紙、聽講座,劃星、評級……這些都不夠,父親把自己每個月的退休工資開始定投。朋友覺得父親“瘋了”,並暗自後悔不該讓老人買基金。
然而去年年底的時候,朋友悄悄告訴我,父親的賬戶全部盈利,其堅持的定投立了很大一功。但朋友同時也很不解:“老年人到底該不該投資,怎樣才能把握分寸。”
我個人認為,無論年輕還是年老,只要對投資感興趣,都可以從買基金開始學習理財。但怎樣才能做到把握分寸,還要靠個人的定力及風險承受能力。有一個通行的法則,就是用100減去投資者的年齡,再乘以100%,得出的結果就是基金在投資者所有流動資金中所佔的適宜比例。比如老人已經60歲了,那麼拿出40%的流動資金來買基金已經足夠,沒有必要把所有的錢都押寶在基金這個有一定風險的投資品種上面。(北京晨報 王潔)
(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