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資料  >  交流數據  > 正文

海西效應發酵 閩臺經濟總量差距持續縮小(2012.06.08)

2012-06-11 09: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福建省統計局新近披露的統計數字顯示,2007年-2011年閩臺經濟總量差距年均縮小6.5個百分點。

  過去5年來,閩臺經濟總量差距持續縮小,且縮小明顯。此間經濟研究人士8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稱,這主要得益於在中央支援下海西(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全面推進,海西效應不斷發酵,釋放了福建發展的動力與活力。

  海西發展戰略自2004年初正式提出後,從區域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進一步凸顯福建的優勢與潛力。目前,70多個國家部委、中央企業已出臺政策文件或與福建簽署合作協議、會議紀要,支援海西建設和福建發展。

  事實上,海西建設推動了作為海西區主體的福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04年福建GDP突破5000億元人民幣,2008年突破萬億元大關,2011年達1.74萬億元。今年前4個月,面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福建GDP實現4691.44億元,同比增長11%,固定資産投資、進出口、社會消費品內零售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好于全國平均水準。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表示,國家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支援海西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為福建加快發展提供了難得歷史機遇。

  看好海西機遇,央企、民企、外商紛紛進駐福建。中國鋼鐵行業的領軍企業——鞍鋼,2010年2月簽約落戶莆田秀嶼臨港工業園區,投資38億元建設年産100萬噸的鞍鋼冷軋板項目;時隔兩年,該項目從一紙協議到一排排鋼結構工廠拔地而起,再到建成投産,創造了新的“鞍鋼速度”。

  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泉州,今年1月以來,65個項目回歸創業,總投資達450億元;36家服裝、布料、輔料、鞋業企業將總部遷入石獅市……泉商“回歸創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

  在經濟特區廈門,兩岸LED産業聯合研發中心最近落戶,兩岸光電企業攜手建設LED光電整合一體化技術兩岸聯合研發中心,在LED晶片、LED封裝器件、物聯網無線電控制技術研究等領域展開闔作。而今年前4個月,廈門新批臺資項目55項,同比增長12.2%;合同臺資2.4億美元,增長1.2倍。

  “海西戰略”的含金量及其政策效應不斷放大,持續增強福建對客商投資的吸引力。為推動跨越發展,福建也全力推進與央企、外企、民企項目的“三維”對接。福建省發改委透露,截至今年4月底,納入福建“三維項目跟蹤管理系統”的央企、外企、民企項目達1838個,總投資2.82萬億元。

  一批大型石化、鋼鐵、高端裝備製造項目相繼落地福建,或開工建設,或建成投産,一改過去福建底子薄、基礎差的面貌,為福建的跨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當下,福建正全面實施國務院批復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和《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加快海西建設,推動跨越發展。

  “到2016年,生産總值、每人平均生産總值、財政總收入實現翻番,力爭內城鄉居民收入實現倍增,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趕超東部地區平均水準,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級。”福建發展目標的實現,或進一步縮小閩臺經濟總量的差距。(記者 羅欽文)

[責任編輯:郭瑩瑩]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