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張志軍撰文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5週年(2013.12.31)

2013-12-31 14:1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5週年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 張志軍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及一系列政策主張。這是對臺工作和兩岸關係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標誌著解決臺灣問題的理論和實踐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也揭開了兩岸關係發展新的歷史篇章。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以來,根據對臺工作實踐,針對臺灣局勢和兩岸關係形勢變化,我們黨和政府相繼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策主張。中央對臺方針政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向前邁進。35年來,兩岸關係雖然經歷風雨波折,但終究衝破各種阻礙,不斷開闢前進的道路,書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尤其是2008年5月以來,在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取得重大進展,開創了和平發展的新局面,進入了鞏固深化的新階段,總體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堅持一個中國立場,鞏固共同政治基礎。《告臺灣同胞書》指出,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反對“臺灣獨立”是兩岸雙方共同的立場和合作的基礎。35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了兩岸關係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與前提;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挫敗了陳水扁當局謀求“臺灣法理獨立”的企圖,捍衛了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1992年,兩岸雙方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九二共識”),奠定了兩岸協商的政治基礎。2005年,國共兩黨就共同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達成一致,確定了兩黨交往的共同基礎。2008年5月以來,國共兩黨、兩岸雙方在這一共同基礎上建立政治互信,近期又增進了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保持了兩岸關係大局穩定並沿著正確方向邁進。

  ——打破兩岸隔絕狀態,擴大人民直接往來。《告臺灣同胞書》呼籲,早日結束兩岸同胞之間音訊不通、來往斷絕的局面,實現自由來往。35年來,橫亙在臺灣海峽的人為藩籬終被打破,兩岸人民往來由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開始,由少到多,由單向到雙向,逐漸發展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社會各界大交流格局。1987年11月兩岸同胞隔絕狀態結束至1988年底,來大陸的臺灣同胞45萬人次,今年兩岸人員往來預計超過800萬人次。從1987年11月到今年11月的26年間,臺灣居民來大陸累計達7639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累計1166萬人次。兩岸人民交往不斷擴大深入,增進了相互了解,融洽了彼此感情,增強了“兩岸一家親”的理念。

  ——實現兩岸“三通”,深化經濟合作。《告臺灣同胞書》指出,臺灣和大陸在經濟上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希望儘快實現通航通郵,發展貿易,進行經濟交流。35年來,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領域逐步拓展,規模持續擴大,層次日益提高,形成互補互利的格局。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實現,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和實施,為兩岸經濟合作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截至今年10月,兩岸貿易額累計達1.6萬億美元;大陸有關方面累計批准臺資項目8.9萬多個,臺商對大陸投資總額累計超過588億美元。大陸企業自2009年開始對臺投資以來,項目約180個,金額近10億美元。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水準逐步提升,兩岸經濟一體化進程穩步推進。

  ——弘揚中華文化,增強精神紐帶。《告臺灣同胞書》指出,中華民族享有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35年來,兩岸同胞積極開展兩岸文化、教育等領域交流合作,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了一脈相承的民族情感,增強了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絕大多數臺灣民眾認同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民族,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同胞增強共同的文化和民族認同,凝聚著共謀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

  ——妥善處理臺灣涉外事務,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告臺灣同胞書》指出,每一個中國人都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繁榮負有不容推諉的責任,兩岸把力量合到一起,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不可限量。35年來,我們鞏固了國際社會承認一個中國的格局,同時充分照顧臺灣民眾對外交往的需求,維護臺灣同胞在國際上的正當權益。2008年5月以來,兩岸雙方在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礎上,減少了在涉外事務中的內耗;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通過協商妥善解決了一系列複雜敏感的涉外問題,為保持兩岸關係發展勢頭創造了條件。

  ——推動兩岸協商談判,促進交往制度安排。《告臺灣同胞書》倡議通過商談結束兩岸軍事對峙狀態,以便為雙方交往接觸創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環境。35年來,我們積極倡導兩岸平等協商,解決兩岸關係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推動兩岸商談取得重要進展。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雙方分別授權下進行商談,已簽署了23項協議,解決了諸多關係兩岸同胞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對協議範圍內的兩岸交往作出了制度化安排,促進了兩岸交流合作。兩岸民間政治對話開啟,正在為探索解決兩岸政治分歧問題創造條件。

  35年來,對臺工作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經驗,得到了有益啟示。從根本上説,祖國大陸不斷發展進步,決定兩岸關係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共同願望、中華民族根本利益,也符合時代發展進步潮流,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要始終鞏固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不斷深化交流合作、推進協商談判,努力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鬥,反對“臺獨”分裂活動。要保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勢頭,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5年來的實踐證明,中央對臺工作的大政方針體現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國家核心利益,把握了時代潮流、歷史趨勢,反映了對兩岸關係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引領著兩岸關係發展方向,推進了和平統一進程。當前,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面臨新的形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部署,必將有力推進國家改革開放和各項事業,也將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産生重要和深刻的積極影響。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關於對臺工作的總體要求,始終不渝地執行中央對臺工作大政方針,堅定不移地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責任編輯:鄧鴻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