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孫亞夫: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增進認同、增強互信(2012.12.10)

2012-12-11 09:01: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孫亞夫10日在此間表示,認同與互信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問題;兩岸關係歷經風雨洗禮已經開闢出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這樣的歷史進程終將推動認同的增進、互信的增強。

  由兩岸統合學會、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臺灣大學兩岸暨區域統合研究中心主辦的“臺北會談”研討會10日在臺北開幕。孫亞夫在會上演講時作上述表示。

  孫亞夫説,兩岸關係中的認同問題,是在100多年來種種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因素交互作用下而形成的,盤根錯節、十分複雜,應當客觀地、全面地、辯證地予以看待。首先要看到,在兩岸尚未統一、兩岸關係經歷過長期對立和曲折的情況下,兩岸人民仍然保持著共同的民族、文化認同。在兩岸關係中建立和增進互信已經得到普遍的認同,甚至可以説有了共同的感知。兩岸互信遍及廣泛領域,人民之間的互信是基本命題,兩岸雙方的互信則起提綱挈領的作用。

  他指出,在今後兩岸關係發展中,機遇和挑戰並存,總的看機遇大於挑戰。我們將致力於促進兩岸人民共同推進交流合作,厚植互利雙贏的經濟利益,強化一脈相承的文化紐帶,融洽骨肉至親的同胞感情,不斷增進對中華民族經濟的認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對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的認同、對整個中華民族的認同,形成自覺的兩岸同胞一家人意識,形成全然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相互理解關愛,彼此信賴扶持,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孫亞夫表示,當前兩岸增強互信,要恪守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同時也要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

  他強調,兩岸雙方關於一個中國的主張一直有著共同點和聯結點,而且是在對待中國領土和主權的態度上一直有著共同點和聯結點。這是兩岸關係能夠獲得穩定和發展最具有根本意義的基點。有了這個基點,雙方就可以求同存異,求一個中國之同、存對一個中國政治含義認知之異。有了求同存異,兩岸交往就有了條件,兩岸關係也可以向前發展。

  他還説,實踐已經證明,求同存異是對待和處理兩岸政治分歧問題的務實態度、聰明智慧和有效辦法。今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兩岸雙方尤其要把握住關於一個中國主張的共同點和聯結點,通過求同存異,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雙方通過各種方法,包括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中國領土和主權沒有分裂這一個客觀事實,就確立了一個中國框架,從而可以進一步增強互信、促進良性互動,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拓展更寬廣的道路、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孫亞夫指出,在今後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工作中,我們將按照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指導思想、基本要求和總體佈局、努力方向,保持大政方針的連續性,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擴大交流合作,推進平等協商,加強制度建設,夯實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應有的努力,不辜負兩岸同胞的期待。

  開幕式上,中國社科院臺研所所長余克禮、上海市臺研會會長俞新天、全國臺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21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臺灣大學教授陳明通、臺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趙春山等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也分別發表了演講。

  為期兩天的本次研討會以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為主題。與會兩岸學者還將分組就兩岸關係的機會與挑戰、兩岸認同互信與兩岸關係的發展等議題進行討論和論文發表。 (記者譚喆 張勇)

[責任編輯:郭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