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央行金融數據傳遞哪些信號?

2024-09-14 08:2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9月13日電 題:中國央行金融數據傳遞哪些信號?

  中新社記者 夏賓

  中國央行最新金融數據13日對外公佈:今年8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05.0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6.3%;前八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4.43萬億元;前八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1.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32萬億元;8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98.56萬億元,同比增長8.1%。

  面對當前中國金融總量增長的變化,該如何看待上述數據傳遞出的信號?

  支援實體力度:穩

  中國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近期M2餘額增速較為平穩。8月社會融資規模和人民幣貸款兩項指標餘額增速都在8%以上,比上半年名義GDP增速高約4個百分點。在結構轉型加快推進的背景下,金融數據在高基數上仍保持平穩增長,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穩固。

  分析人士稱,金融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還提供了多元化的支援。企業更多通過發債融資,通過債券替代信貸,這本身也是發展直接融資的體現。涵蓋更多直接融資渠道的社會融資規模今年以來也保持較高增速,有利於滿足更多新動能領域的融資需求。

  上述負責人也提到,信貸資源更多流向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有力支援經濟結構加快優化。

  金融總量增速:緩

  不可否認,金融總量數據增長確實在放緩,究其原因有多個方面。

  業內專家指出,一是當前實體經濟貸款需求相對偏弱。二是項目儲備數量依然不足。三是金融數據“擠水分”短期內會有下拉效應。規範和治理資金空轉主要是影響金融體系內部空轉的資金。

  該專家表示,規範和治理手工補息主要是壓縮企業資金空轉套利的空間,這也有利於引導資金脫虛向實。企業及時將閒置資金支付拖欠賬款,一定程度上還會提高資金週轉的效率。

  同時,狹義貨幣(M1)也會受到短期特殊因素的擾動,近期M1增速持續下降就主要與治理手工補息、存款向理財分流、存款定期化等因素有關。

  權威人士稱,未來隨著存量金融資源逐步盤活,資金使用效率會進一步提升,比以前少一些的增量也能達到同樣的支援效果。宏觀經濟回升向好,有效融資需求還會提升,金融部門資金供給與有效融資需求會更加匹配,也有助於金融總量指標在合理水準上平穩增長。

  總量指標關注度:降

  事實上,隨著經濟金融體系現代化程度提高,貨幣總量指標與實體經濟活動的相關性總體在下降。

  歷史上,美國的貨幣供應量增速與經濟增長之間不完全正相關。例如,1990至1994年,美國M2增速從3.08%下降到0.36%,但同期經濟發展呈上升態勢,GDP增速從-0.1%上漲到4%,失業率從7.3%下降到5.5%。

  有專家表示,貨幣供應量與主要經濟指標的相關性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是産業結構的變化。另一方面是金融市場深度的變化。此外,貨幣邊際效用的變化。大量貨幣如果沒有用於消費和投資,貨幣供應對經濟增長的刺激作用也會減弱。

  “未來仍需淡化對總量指標的過度關注。”上述專家認為,簡單觀察金融總量增速,已經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成效。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轉型升級並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邁進,實體經濟需要的貨幣信貸增長由供給約束轉為需求約束,一味追求金融總量增長難度較大,還可能産生資金空轉等“副作用”。

  該專家進一步稱,相較而言,“淡化總量,重視質效”對於金融支援實體經濟意義更大,盤活已有資金存量,健全市場化利率調控機制,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才能更好支援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完)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