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新”方向:新質生産力相關行業人才薪酬水漲船高
中國網財經3月22日訊(記者李春暉)春季招聘如火如荼。人社部數據顯示,各地已累計舉辦各類招聘活動2.5萬場,發佈崗位1600萬個。其中,有一類崗位企業求賢若渴、人才供不應求。
據人力資源行業“國家隊”——中智集團所屬諮詢公司發佈的《2023-2024跨年度人力資源市場關鍵指標調研報告》,新質生産力正在引領就業市場發展方向,戰略性新興産業對高技術人才需求旺盛,部分崗位面臨人才供給不足,企業爭奪激烈,薪酬水漲船高。
該報告樣本包含近3500家企業,覆蓋全國一線、新一線和二三線城市,以及國有、民營和外資企業,涵蓋製造、高科技、銷售貿易/消費品、能源化工、汽車、醫藥健康、金融、建工地産、港航物流等行業。
調研顯示,高級AI工程師年薪中位值接近70萬元,數字化行銷經理近40萬元,智慧製造工程師近30萬元,薪資水準可達傳統研發或專業崗位薪資的1.5-2倍。在薪酬漲幅整體放緩的背景下,熱門緊缺崗位的薪資漲幅仍達10%以上。
“2024年,儘管企業對於人員編制和招聘需求較為謹慎,尤其是傳統行業的就業吸納能力受到一定影響,但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資訊、醫藥生物等戰略新興産業,以及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等新質生産力相關行業的發展催生了新的就業機會和人才需求,未來將持續成為吸納就業的有效支撐。”報告稱。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25—29歲、30—59歲勞動力失業率,引發了廣泛關注。一方面是青年人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是企業對某一類人才的求賢若渴,為什麼會有這種“溫差”?
多位專家對中國網財經表示,青年人就業壓力的根源在於人才供需的結構性不匹配。
華創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表示,就業問題短期上看是經濟週期性波動引起的崗位不足,而長期來看,則暴露出當前人才供給與需求的錯配,需要在人才供給層面進行結構性調整。
“10年前、20年前我國文理科應屆畢業生的比例大約是‘文少理多’,現在是倒過來了。然而現在我國要推進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實現轉型升級,最需要的崗位是工程師,是跟産業現代化和高端製造相關的專業。”她表示,“從國家的人才培養與産業結構升級的匹配上,我覺得需要依據相應的發展階段、相應的産業結構,做一些宏觀上的基本方向的把握和預設。”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魯東紅表示,當前,數字經濟、綠色經濟、銀發經濟等迅猛發展,為就業帶來新空間。挖掘利用好這些新經濟蘊藏的就業空間,需要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的深度融合,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做好供需對接,健全畢業生就業支援體系。
面對這一問題,相關部門已經積極做出調整。近日,教育部公佈了新一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此次增設了24種新專業,其中包括大功率半導體科學與工程、生物育種技術、電子資訊材料、智慧視覺工程、智慧海洋裝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