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數據資産化之路 如何走穩走好?
今年以來,市場圍繞數據資産化的探索明顯提速。比如,普華永道發佈企業數據資源會計處理一體化平臺,幫助企業加強數據資源管理,實現數據資源便捷“入表”;山西民營大數據企業山西遠大縱橫科技有限公司宣佈推行首席數據官制度,著力打破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碎片化模式。讓數據成為資産,已成為更多經營主體面向未來發展的自覺追求。
這條機遇和挑戰並存之路,如何走穩走好?
制度基礎逐步夯實
2022年12月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提出,建立“保障權益、合規使用的數據産權制度”“合規高效、場內外結合的數據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以及“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數據要素收益分配製度”。這些部署,進一步夯實了數據資産化的制度基礎。
此外,財政部制定印發了《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暫行規定》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明確企業數據資源適用於現行企業會計準則,不改變現行準則的會計確認計量要求。通過針對數據資源制定專門統一規定,解決實務中對數據資源能否作為會計上的資産確認、作為哪類資産‘入表’的疑慮,並明確計量基礎。”財政部會計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為規範數據資産評估執業行為,保護資産評估當事人合法權益和公共利益,中國資産評估協會出臺了《數據資産評估指導意見》,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在該文件中,數據資産有了更清晰的定義:特定主體合法擁有或者控制的,能進行貨幣計量的,且能帶來直接或者間接經濟利益的數據資源。
“數據資源不同於實物性資源和傳統的無形資産,因其非實體性、依託性、可共用性、可加工性等特徵,特別是價值易變性,對數據資源入賬價值的可靠性和企業價值判斷存在重大影響。”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教授、數字化審計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崔志娟表示,規範數據資産價值評估行為,引導探索適合數據資産的評估方法,對促進數據的分級分類和數據高標準建設、促進數據資産的流通和市場交易、優化企業市場價值估值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數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打開了數據資産化的空間。2022年底,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纖網路,光纖總里程近6000萬公里,數據中心總機架近600萬標準機架,全國5G基站超過230萬個,均位居世界前列。近年來,數字經濟核心産業規模加快增長,全國軟體業務收入從2012年的2.5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10.8萬億元。
另一方面,數據流通交易的需求也更加旺盛。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各地由政府發起、主導或批復的數據交易所達到44家,頭部數據交易所交易規模已達億元級別,且呈現爆髮式增長趨勢。比如,上海數據交易所單月交易額已超1億元,預計2023年全年交易額突破10億元。2022年,北京市數據要素市場規模約為350億元,約佔全國的39%。
專家認為,短期看,數據基礎制度將催生3000億元至5000億元規模的數據交易市場;中長期看,數據資産相關市場潛在規模將在60萬億元以上,數據要素定價是開啟新的10萬億元級市場的“金鑰匙”。
價值評估面臨難點
數據資源的特性,決定了資産化之路並不平坦。
“數據資産價值分析具有多方面難點。”北京資産評估協會專業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劉伍堂舉例説,比如數據資産的價值會隨著不斷地加工、使用次數與人數的變化、用戶存在差異等而改變,數據資産權屬分析比較複雜,會發生數據品質相同但可能産生不同價值等情況。同時,數據資産作為一種無形資産,應當由特定主體擁有或控制,但由於數據資産本身的特點,容易被竊取,有時難以控制使用,缺乏法律保護。
崔志娟認為:“數據資産評估的難點主要在於對影響數據資産價值因素的識別和判斷,以及對資産評估方法的合理選擇。”《數據資産評估指導意見》給出了影響數據資産價值的成本因素、場景因素、市場因素和品質因素,也給出了數據資産評估的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場法3種基本方法及其衍生方法。但數據資産影響因素中存在較多需要職業判斷的可變性元素,如影響數據資産價值的機會成本、市場前景以及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等,都需要有較高的預測預判能力。此外,數據資産價值評估的關鍵是數據品質評估,需要較高的專業能力。
在實際操作中,數據資源入表也並非易事。“根據有關規定,數據資源入表一般歸入無形資産或存貨。與外購數據資源相比,企業更關心內生數據資源如何轉化為資産。”致同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合夥人曹陽告訴記者,這些內生的數據資源很多與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密切聯繫,區分形成數據資源的支出哪些是研究、開發活動,哪些是生産經營活動,是一項具有難度的工作。傳統企業普遍缺乏明確的數據資源經濟利益的實現方式。這些計量和盈利模式方面的困難都給在會計上將內生的數據資源確認為資産帶來挑戰。
數據要素登記是數據資産化的重要一環,今年以來相關探索持續推進。如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發佈了首批數據資産登記證書,涵蓋能源、交通、氣象等領域。溫州市大數據運營有限公司的數據産品“信貸數據寶”完成了數據資産確認登記,這也是溫州數據資産確認登記第一單。雖然相關探索在不斷推進中,但多位受訪專家表示,目前數據要素登記仍停留在小範圍實踐階段,存在平臺建設標準不統一、制度體系不健全、參與主體積極性不高等多個問題。
數據交易模式也有待完善。專家認為,目前數據交易機構總體仍處於摸索階段,多為撮合類業務的服務商,在數據確權、數據定價、數據交易等數據要素市場化、流通機制設計等方面缺乏經驗,無法解決數據交易過程中的數據來源不穩定、數據截留洩露、數據用途不可控、數據價值難以準確評估等問題。
創新探索正在提速
專家認為,需進一步加強宏觀研究和規則設計,明確數據資産管理思路、原則和方法,多措並舉推動數據資産管理走向良性發展軌道。劉伍堂建議,數據資産要得到真正的普及利用,擴大交易市場,拓寬應用前景,還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統籌協作,進一步形成完善的資産確權、評估、會計、審計、稅務體系。同時,要進一步加快數據資産法治建設。
評估方法也要更加精準。“在增強數據資産價值合理性判斷能力方面,建議評估機構根據數據資産價值影響因素分解為價值要素,建立數據資産價值數據庫,借助科學技術提高價值判斷。選擇合適的數據資産評估方法需要分析數據資産特點,探索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場法之外與數據資産特點相適應的評估方法。”崔志娟認為。
對於數據資源入表,曹陽建議,企業要進一步圍繞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有意識地建立完善內控制度,通過優化流程和制度設計,更好地將研究開發數據資源的成本與項目成本、運營成本等區分開來。同時,要進一步拓展數據資源應用領域和盈利模式,探索更適合自身特點的數據資源變現方式。
針對難題,創新探索正在提速。貴州今年已出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創新數據産權制度,探索數據産權登記新方式,強化數據要素優質供給,規範數據流通交易等,到2025年底,數據資源化、資産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基本建成。
廣東將政府部門、人工智慧(大模型)行業龍頭企業聯合起來,分階段分批匯聚涵蓋文本、圖像、視頻、音頻等多模態數據,通過數據歸集、清洗、分級分類、標注等治理過程,構建高品質中文語料庫,積極推動人工智慧數據産品交易。截至目前,人工智慧相關數據産品累計交易額近5000萬元。
各地數據交易中心也更注重結合市場需求拓展交易領域,朝著更加專業化和細分化的方向發展。比如,今年2月,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上線工業數據交易專區,為工業企業提供數據資産登記、數據産品開發、數據資産交易等服務。6月,西部數據交易中心上線汽車數據交易專區,依託“平臺+資源+服務”能力體系,打造特色交易模式以及特色運營模式,努力打破汽車數據“孤島”,提高汽車數據流通效率。
此外,今年8月份,浙江大數據交易中心上線發佈了産業數據流通交易專區,數據産品涵蓋工業大數據、産業金融大數據、産業鏈大數據等領域,可服務工業製造、城市治理、金融科技等應用場景。“隨著實務不斷發展,會催生出更多推動數據資源資産化的創新實踐。”曹陽表示。
著眼應用,理論研究也在深化。北京資産評估協會近日專門圍繞資産評估行業數據資産理論與實踐舉辦專題論壇,邀請業內專家多角度、多層面就當前數據市場體系、數據要素確權登記、數據資産品質評價、數據資産評估、數字資産入表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度討論。與會專家表示,在數據資産化過程中價值評估是核心,評估機構應充分發揮場景分析、財務分析等方面的優勢,重塑行業邏輯,外擴競爭力,開展大諮詢,積極主導或參與數據資産化的方案設計和實施。
董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