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用現代化資訊技術擦亮國家公園“名片”

2023-09-20 08:30: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本報記者 張 蘊 實習生 張 琦

  近日,國家公園智慧林草天空地林草感知監測系統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第一次採用高通量衛星進行監測畫面實時傳輸,國家林草局指揮中心第一次接收到了高通量衛星傳輸來的實時畫面。

  智慧化的高精尖設備,正“上天入地”在國家公園顯神威。在不久前召開的第二屆國家公園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歐陽志雲等生態環境領域院士專家為科技管護國家公園、科學佈局國家公園建言獻策。

  “天空地”監測提升國家公園治理能力

  在第二屆國家公園論壇現場,記者了解到武漢大學天空地林草感知與智慧服務團隊聯合立得空間股份公司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神農架國家公園等地開展了旗艦物種監測、植被類型調查、資訊系統建設等工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力量。

  據李德仁介紹,林草感知監測系統要求大範圍、規律性、週期性的監測;區域間結果可定量比較;監測結果可靠、可回溯天空地一體化。此外,監測系統還需提高預警和快速響應能力,提升綜合數據採集和資訊核實能力,加快基礎平臺建設等。

  李德仁告訴記者,武漢大學利用的天空地一體化與數字孿生相關技術,將助力我國天空地遙感林草智慧感知監測系統的建設,將國家公園打造成一張亮麗的“中國名片”。

  論壇現場,李德仁還談到了遙感智慧感知監測技術。在他看來,遙感智慧感知監測技術在國家公園中有著廣闊的運用前景。他指出,遙感智慧感知監測技術能夠極大提高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改善當地民生。國家公園“天空地一體化感知監測+數字孿生”的建設與管理方式,能夠推動我國國家公園治理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遙感智慧感知監測等現代化的資訊技術不斷發展,必將為我們國家公園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智慧國家公園的建設帶來新機遇。”李德仁坦言。

  國家公園空間佈局研究勢在必行

  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歐陽志雲在論壇上表示,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目前全球動植物約有1/4受到威脅,物種滅絕風險比歷史平均水準高數十至數百倍。建立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是遏制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策略之一。

  歐陽志雲説,自1872年美國建立第一個國家公園以來,全球有100多個國家建立了約3000處國家公園。我國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生態系統類型多、結構複雜,物種高度豐富。特有屬種多,有40%以上的高等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區係起源古老,栽培植物、家養動物及其野生親緣的種質資源豐富,這不僅是中國的財富,更是全人類的財富。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開展全國國家公園空間佈局研究是構建科學體系、佈局合理、管理有效的國家公園體系的科學基礎和依據。”歐陽志雲説。

  歐陽志雲表示,國家公園研究院在開展全國國家公園空間佈局研究方面考慮了以下幾點原則:首先是科學性原則,即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應在系統評估我國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與自然景觀分佈的基礎上進行規劃;其次是國家代表性原則,即國家公園內應擁有國家代表性的生態系統與自然景觀,或是物種豐富度高和珍稀瀕危動植物集中分佈的區域;第三是原真性原則,即國家公園保護的範圍應仍保留有較高比例的自然性,受資源開發利用等人類活動影響較小;最後是完整性原則,即每一個地區至少建設一個國家公園,同時每個國家公園在面積上能保障珍稀瀕危動植物的繁衍生息。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