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暢通“知産”變“資産”渠道

2023-03-28 10:1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近日,深圳啟動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綠色通道,來自銀行、保險、擔保、律師事務所、智慧財産權運營機構的13家單位共同參與。這將進一步解決資訊對接不暢、辦理流程冗長、金融服務不足等問題,釋放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活力,暢通“知産”變“資産”渠道。

  近年來,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惠及更多中小微企業,“躺”著的專利更多變成“真金白銀”,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和保障。據統計,2022年全年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金額首次突破4000億元,連續3年保持40%以上的增速;惠及企業達2.6萬家,其中70.5%為中小微企業。

  對經營主體而言,讓“知産”變“資産”,實現專利變紅利,看起來香,做起來難。企業用智慧財産權質押貸款涉及諸多環節,要跑多個部門。其中,量化評估是重要一關。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是企業或個人以合法擁有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中的財産權經評估作為質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融資。從操作層面看,為了降低風險,目前銀行常見的質押方式是“銀行+固定資産+專利權”模式,而純專利質押貸款的“銀行+專利權擔保”模式並未普及。創新企業早期由於不具備有效銷售收入、凈現金流或者足夠的固定資産,以企業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評估難問題較為突出。除了評估智慧財産權價值,銀行還要考量企業信用狀況、資金需求情況、還款能力及項目預期收益等。

  探索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還需進一步創新機制,拓展質押覆蓋範圍,豐富金融服務供給。2021年出臺的《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入園惠企行動方案(2021—2023年)》提出,通過三年行動,力爭實現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惠及“百園萬企”。各地相關部門要加強政策諮詢、幫扶指導,提高申報、審核等環節效率,為企業辦理商標專用權質權登記提供“一站式”服務。要積極搭建平臺、健全機制,鼓勵金融機構擴展業務範圍,指導開展商標權質押貸款業務。

  智慧財産權是無形資産,動起來才能有價值。質押融資是“知産”變“資産”的主要通道之一。暢通智慧財産權轉化為資産的全鏈條,需要進一步加強評估體系建設、完善交易市場、健全配套機制,在推進智慧財産權金融服務上多下功夫,讓更多企業走穩創新之路,少些後顧之憂。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萬祥)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