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寧夏,有一群人的“奮鬥史”格外動人

2022-12-01 10:31: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他們中有的行走困難、有的常年臥床、有的常年忍受病痛、有的看不到這明媚的世界,健全的體魄都成了奢望。噩運之下,他們掙扎過、迷茫過,甚至産生過“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但最終又在一片狼藉中站了起來,用雙手“修補”有缺憾的人生,用奮鬥證明自己的價值。

  在寧夏,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奮鬥史”格外動人。

  用雙手“編織”美好生活

  從山大溝深的西海固到一馬平川的黃河岸邊,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的移民群眾在新家園開啟新生活。在月牙湖手工工坊麻編車間,數十名村民正在參加麻編培訓,他們手捏麻線、或勾或編,一件件麻編半成品在他們手中漸漸成形。

  在參與培訓的殘疾人中,54歲的馬有雲,身旁放著拐杖,專心致志地編織杯墊。他是這裡的“資深學員”。

  作為月牙湖鄉較早的一批移民,1995年,馬有雲一家從西海固的西吉縣搬遷到月牙湖鄉小塘村。一家人從兩米高的矮磚房起步,靠著雙手種地、打工,日子一天天好起來。然而2008年,一場車禍讓馬有雲右腿高位截肢、左腳重傷,原本向前的生活被猛然打斷。

  “我當時40歲,本來日子就不好過,這一齣事更難了。我腿疼不算啥,家裏的老小可咋辦?住院期間我愁得吃不下飯,兩個月下來瘦成了一把骨頭。”馬有雲説,後來自己冷靜下來,慢慢接受了現實。

  2019年,月牙湖手工工坊麻編車間開班,馬有雲聽説後便報名參加。他説:“我不想‘躺平’,但缺少機會。我腿不行,但手和眼睛好著,還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

  在麻編學員中,馬有雲是能勾會編的“全能型”人才。他笑著説:“農忙時麻編收入少一些,農閒時則多一些,無論掙多掙少,我一直在努力。”

  給灰白人生“添色彩”

  25歲是擁有無限可能的年紀,但彭程在本該振翅高飛的歲月,卻遭到了命運沉重一擊。

  大學畢業後,學習動漫設計與製作的彭程選擇到大城市工作,成為一名視頻製作軟體培訓師。2010年,彭程回到家鄉銀川,進入一家影視公司,工作穩定收入尚佳,還與交往多年的女朋友互相見了家長。

  在一切向好的人生關口,命運卻和彭程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

  2014年,彭程因突發腦出血導致左半邊身體偏癱,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他深感無助:“在醫院時,我看到一些跟我一樣的病人躺在床上下不來,慢慢肌肉萎縮,最後喪失行動能力。我當時就想,這難道就是我以後的生活嗎?”

  彭程的人生節奏也被徹底打亂:因病辭職,剛剛起步的事業被迫中斷;與女朋友和平分手,4年多的感情畫上休止符,“我這個樣子,不能耽誤人家”。

  為了照顧他,母親只能全天在家陪護。看病、康復治療開銷巨大,一家人不堪重負,最終不得不將之前為彭程準備的婚房賣掉。

  對彭程來説,25歲以前的生活是彩色的,25歲以後的日子則是在灰白中度過。但生活總要繼續,在積極配合治療、開展康復訓練的同時,彭程盡可能為黯淡的生活增添“色彩”。

  隨著身體逐漸好轉,彭程在家撿起了老本行,成為一名視頻後期包裝師。“以前在工作中積累了一些客戶,他們把拍攝好的素材發給我,我在家就可以完成後期製作和包裝工作。我也會通過同學同事介紹或網路獲得訂單。”彭程説。

  彭程的生意還不錯。“平均每個月能有2000元收入,足夠我的日常開銷。更重要的是,這份工作能讓我發揮所長,看到自己還有價值。”

  “互助”的殘疾夫妻

  初次見到米云云,她騎著一輛挂著塑膠簾子的電動三輪車,車前“理髮5元”的紙牌格外醒目。

  跟著電三輪在小巷子裏三拐兩拐,便看到了米云云和丈夫開的理髮店,米云云不好意思地説:“理髮店位置偏,主要靠老顧客,店裏人少時,我們會騎著電動車出來碰碰運氣。”

  在寧夏銀川市西夏區燕寶社區開理髮店的米云云夫妻倆都是殘疾人:米云云小時候因火災落下殘疾,後來右腿高位截肢,戴上了假肢;丈夫余如波本就雙側股骨頭壞死,6年前確診患有強直性脊柱炎,更讓他行動不便,連穿衣都困難。

  每天早上,米云云幫丈夫穿襪子,丈夫則幫她的假肢穿鞋,生活的苦難讓兩人成為患難與共的“互助”夫妻。

  這間面積不大、裝修簡單的理髮店看著不起眼,卻是米云云夫妻在城市安身立命的根本。2013年,婚後第二年,夫妻二人便從寧夏鹽池縣農村老家來到銀川市,伴隨著兒子壯壯的出生,生活慢慢有了起色。然而,2016年余如波被確診患有強直性脊柱炎,讓剛剛好轉的生活再次陷入泥潭。為了給丈夫看病,米云云白天在社區工作,晚上到酒店兼職做收銀員,即便如此還是欠下了數萬元的外債。

  2017年,在社區的幫助下,夫妻倆接手了小區免費提供場地的“互助慈善髮屋”,髮屋理髮只要5元,並且為小區80歲以上老人免費到府理髮。

  靠著經營“互助慈善髮屋”,余如波夫妻倆還完了債,孩子也在銀川市上了小學。去年,因燕寶社區裝修,社區老顧客張羅著給他們找店面。因要支付房租、水電費,理髮店經營成本陡增,“每天啥也不幹都要支出27元”,為了對衝開支,夫妻倆在生意冷淡時,還要到街邊人群密集處擺攤理髮。

  儘管經營壓力變大,余如波仍然把“互助慈善理髮屋”的牌子挂在新店裏,原先的優惠政策保持不變。余如波説:“我們一家住著廉租房、有低保,鄰里街坊還這麼照顧我們,我們只能用自己的勞動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選擇腳下的路

  38歲的盲人黃小寶來自農村,他靠著自己的按摩技藝,把按摩店越做越大,還在城裏安了家,把原本黯淡無光的生活過得豐盈充實。

  對於黃小寶而言,最痛苦的不是生來看不見,而是自己的世界慢慢變暗。

  “我小時候能模糊看到東西,還上了3年學,到了十三四歲時就徹底看不見了。眼睛看不見讓活動範圍變小,加上內心自卑不願與他人交往,我天天把自己關在家裏,經常感到茫然無力,整個人都走不出去。”黃小寶説,那些年,他最好的朋友是一台收音機,也正是通過收音機,他知道了很多外面的事情。

  隨著年齡增長,黃小寶意識到在家裏待下去不是辦法。通過殘聯舉辦的培訓班,黃小寶發現盲人按摩或許是條出路。隨後,他上中專學習推拿技術,當時他已經25歲。

  在做足功課以後,2016年,黃小寶和同樣有視力殘疾的愛人王玉鳳在銀川市辦起了按摩“夫妻店”,從兩張按摩床起步,6年間實現了“三連跳”。如今,黃小寶裝修一新的盲人按摩店有130多平方米,11名盲人按摩師。

  “我學習按摩最終的夢想是要有自己的事業。這些年殘聯等對我們支援力度很大,現在店裏的生意穩中有進,也不斷有新的盲人按摩師加入。我對自己的基本要求是,在我這裡工作的按摩師要比在其他地方收入高、心情好,帶著大家一起往前走。”黃小寶説。

  在按摩店,黃小寶行動沒有任何障礙,還能用讀屏軟體使用手機和電腦。黃小寶希望大家忘掉他是個盲人,他説:“我們選擇不了自己的身體,但可以選擇腳下的路,同樣可以通過努力,讓人生變得豐富多彩。”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