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 未來我國勞動力供給是否充足?

2022-11-16 08:25:0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字號

  世界人口達80億老齡化持續加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優化人口發展戰略”

  促進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

  本報記者 吳晶 韓亞棟

  聯合國宣佈,世界人口在2022年11月15日達到80億。

  根據聯合國近期發佈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全球人口總數在未來幾十年內將持續增長,但增速預計放緩。報告説,到2030年,全球人口預計將增至85億左右,2050年達到97億,本世紀80年代達到約104億的峰值,並一直持續至2100年。此外,預期壽命增加,加上生育率下降,將加劇全球人口老齡化。

  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援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未來我國勞動力供給是否充足?如何促進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牛建林。

  人口平均受教育水準穩步提升,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使人民活得長,活得好、活得健康

  記者:人口品質穩步提升,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是我國人口狀況的重要特點。教育事業的發展如何推動了人口素質的提升?

  牛建林:過去幾十年,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迅速,人口平均受教育水準穩步提升。十年來,我國在義務教育全面普及並不斷鞏固基礎上,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和學前教育。目前,全國高中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1.4%和57.8%,與十年前相比分別提高6.4個百分點和27.8個百分點。全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8.1%,比十年前提高23.6個百分點。

  教育事業的發展直接推動了人口受教育水準的快速提升。2020年,我國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超過1.5萬,全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上升到10.75年,比上次普查結果明顯提高。這些發展成果為人口與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記者:衡量人口素質的兩大指標,除了受教育水準,就是健康狀況。可否從每人平均預期壽命的變化,談談對我國人口健康狀況的觀察?

  牛建林:新中國成立時,我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僅有35歲。此後,我國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人民身體素質日益增強。1990年以來,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以每十年平均增長近3歲的速度提升。到2020年,我國居民每人平均預期壽命為77.93歲,略高於世界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準,與高收入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與處於同等社會經濟發展水準的國家或地區相比,目前我國人口健康發展狀況具有明顯的相對優勢。這些成就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社會環境和制度的優越性。

  人口健康指標統計結果顯示,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設定的發展目標為參照,目前我國已提前完成多項健康發展目標。不過需要重視的是,我國人口健康發展還存在一些挑戰。包括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上升;各類慢性病和亞健康風險威脅人口健康福祉和生命品質,等等。要從全生命週期視角出發,積極推動健康防護,全面提高我國人口素質。

  宋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當前,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後人口轉變時期的中國人口也進入高品質發展新階段。一方面,在不斷延長平均預期壽命的同時,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平均健康預期壽命指標測度的是處於健康或無殘疾狀態的平均壽命,通過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不斷提昇平均健康預期壽命在平均預期壽命中所佔的比例,儘量縮短和壓縮患病期、殘障期的時間和比例,使人民不僅活得長,更要活得好、活得健康。另一方面,在不斷推動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同時,通過教育高品質發展,提升人才素質,將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源。

  全面客觀看待我國勞動年齡人口變動趨勢

  記者:與2010年相比,2020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4000多萬人,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也有所下降。如何理性看待勞動年齡人口變動趨勢?

  宋健:勞動年齡人口是任一社會生産和再生産活動的主體,勞動年齡人口的規模和結構特徵對人口與社會發展、經濟增長起著關鍵作用。2020年,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8.8億人,總量較大,平均年齡相對較輕。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雖開始下降,相較于2010年普查時的9.2億人減少了4000多萬人,但相較2000年普查時的8.1億人還增加了7000萬人,勞動力總量仍處於歷史高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也處於較高水準。

  牛建林:全面客觀看待勞動年齡人口變動趨勢。首先,勞動年齡人口下降是現代人口轉變的必然結果。當今世界,除少數移民型國家外,多數已完成人口轉變的低生育率國家普遍經歷或即將經歷勞動年齡人口由升轉降的過程。其次,到目前為止,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仍穩居世界首位,與經濟規模相當的世界經濟體相比,我國勞動年齡人口規模遠超對方。再次,由於勞動年齡人口規模下降同時伴隨著其年齡結構的老化,後者往往對社會生産和再生産有著更為直接和深刻的影響。積極應對勞動年齡人口的變化,須統籌考慮規模和結構的變動特徵,把握機遇、積極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有效推動人口變動與經濟社會長期協調發展。

  記者:如何進一步提高人口品質,優化人口結構,實現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變?

  牛建林: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這為我們進一步提高人口品質,實現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變指明瞭方向。

  人口素質和人力資本是構成人才紅利的重要基礎。首先必須提高人口素質,積累人力資本。為此,要提高人口健康素質,注重勞動者身心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要加強學校教育,創新職業培訓;要培育創新型人才;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等。

  其次要為人才發揮作用創造條件、營造環境。要創造有利條件、營造良好環境,努力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要健全高端人才和創新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注重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的創造力,特別是要激發科技領軍人才、戰略科學家、青年科學家等人才群體的創新創造活力。要加強産學研結合,既培養造就更多有用之才,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努力形成人才成長、科技創新、産業發展的良性迴圈,讓我國的人才紅利越來越厚實。

  近年來,我國“人口紅利”正逐步轉變為“人才紅利”。“人才紅利”這一新的優勢逐步顯現,有利於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産業結構升級、全要素生産率提高。

  抓住關鍵時期提升人口素質、轉變産業結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記者:人口老齡化是今後我們國家很長一段時間的基本國情,我國人口老齡化面臨怎樣的形勢?

  宋健:當前,“少子老齡化”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挑戰。少子與老齡化相輔相成,低生育率帶來的“少子”加劇了人口老齡化,育齡人群的老齡化則是少子化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必須將“少子老齡化”問題綜合起來統籌解決。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轉變的必然結果。一方面,死亡率下降、平均預期壽命延長使更多人活到老年,老年人口數量得以積累;另一方面,生育率下降提升了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來自死亡轉變和生育轉變的雙重力量助推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中國的人口轉變具有壓縮性和超前性兩大特點,死亡率和生育率都是在較短時期內快速下降的,對年齡結構造成較劇烈影響,人口老齡化進展快、區域差異大,且呈現階段性特徵。當前應抓住勞動年齡人口規模較大、勞動力資源較為充沛的關鍵時期,通過提升人口素質、轉變産業結構,為“重度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做好充足準備。

  記者: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有哪些顯著特點?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我們採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牛建林:人口老齡化是當今世界多數國家共同面臨的人口發展常態。按照世界銀行整理的各國人口數據,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人口老齡化具有鮮明特點:第一,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超前于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第二,我國人口老齡化體量大、速度快,全國老年人口規模超過同一時期世界多數老年型國家;第三,與人口遷移流動和城鎮化進程相關,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呈現出城鄉倒置和鮮明的地區不均衡特徵。目前,我國農村人口的老齡化程度已超過城鎮,欠發達地區大規模的年輕人外流加速了其人口老齡化進程。這些特徵使得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及其面臨的挑戰進一步複雜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政策舉措、發展規劃和制度建設。在經濟領域,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適應了人口健康水準持續改善和預期壽命不斷延長的現實,有利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在社會領域,我國衛生和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提高了人力資本的積累水準,有助於應對人口老齡化對勞動供給和經濟發展的衝擊,促進人口老齡化形勢下民生福祉的改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和完善,醫療和養老保障制度實現城鄉全面覆蓋,養老社會服務和支援體系也在快速發展,這些舉措從多個方面為打造老年友好和適老型社會、推動積極老齡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援政策體系

  記者:《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援措施的指導意見》實施以來,各地各部門哪些配套舉措讓你印象深刻?

  牛建林: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援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為指導各地各部門落實好生育支援政策建設,2022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七部門發佈《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援措施的指導意見》,在該《意見》指導下,各地各部門圍繞婚育新風和社會服務、養育服務和支援、教育支援等方面廣泛開展探索與實踐,涌現了不少促進積極生育支援的配套措施。如國家醫保局規定將參保女職工生育三孩費用納入生育保險待遇支付範圍,北京市明確生育三孩可享30天假期獎勵的過渡政策,四川省攀枝花市宣佈對二孩、三孩每月每孩發放500元育兒補貼金直到孩子3歲。

  這些舉措中既有致力於滿足公眾與生育相關的具體需求、掃除婚育障礙的服務和支援,也有側重於長期文化引領與社會價值觀塑造的戰略性措施,通過社會氛圍的重構、新型婚育觀的塑造,來影響長期婚育行為實踐。長遠來看,這些措施不僅有望對婚育觀念、態度和行為産生積極效應,而且有助於營造和諧健康的家庭和社會環境。

  宋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成國家戰略,《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為新時代中國老齡工作提供了指引,“十四五”時期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開局時期,完善政策體系,加強養老服務,提高保障水準,推動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包括老年人自身在內的多方力量的作用,是未來工作的重點。

  2021年以來,我國施行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援措施,各地採取了因地制宜的具體措施。目前,關鍵是經濟支援、托育服務、帶薪産假等所有配套措施的落地落實,生育成本的合理分擔以及生育友好型社會氛圍的構建,注重家庭的需求,平衡育齡夫婦的工作與家庭,從生育觀念重塑、生育成本降低和生育壓力緩解等方面,助推生育意願和生育水準回升。(中國紀檢監察報)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