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經濟類新詞:語言服務經濟生活

2022-11-14 09:36: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詞彙是語言中最活躍的要素,不斷産生的新詞新語極大豐富了現代漢語詞彙系統。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經濟類漢語新詞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融為一體,記錄著人們生産、分配、交換、消費等各類經濟活動,見證了我國經濟實力的歷史性躍升。

  2022年8月,新修訂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增補了近千條新詞語,其中就包括“共用經濟、網際網路+、移動支付、供給側”等不少經濟類新詞。經濟類新詞是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思想觀念革新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産物,具有以下特徵:

  更新速度快。作為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在反映經濟社會生活的同時,也會因社會環境、經濟活動等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演變。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成為我國社會生活的主旋律,經濟類新詞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並流行起來。從“萬元戶、個體戶、下海”,到“證券市場、炒股、股份制”,再到“創客、夜經濟、數字家庭”,經濟類新詞與時俱進,其數量的激增和範圍的擴展,記錄著中國經濟的時代變遷。

  縮略語佔優勢。人們對新事物、新現象提出新概念時,在不引起理解不便或歧義的前提下,往往傾向於通過較為簡單的造詞模式和相對簡潔的語言符號傳遞較多資訊。這有利於提高資訊傳播的速度,符合語言學的經濟原則和省力原則。在講究效率的經濟領域,縮略語所佔的比重更為突出,如雙音節詞“三包、雙創、雙碳”,三音節詞“城居保、亞投行、國六條”,四音節詞“一帶一路、六穩六保”,等等。

  較多使用字母詞。一是純英文字母詞,如CEO(首席執行官)、GDP(國內生産總值)、ATM(自動取款機)等;二是帶數字的英文字母詞,如B2B(Business to Business),指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網際網路進行産品、服務及資訊的交換;三是字母加漢字,如生活中常見的A股(人民幣普通股票)、B股(人民幣特種股票)、AA制(個人平均分攤所需費用)等;四是數字加英文字母,如5G(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3C(中國強制性産品認證)。字母詞廣泛融入漢語經濟類新詞,是中外經貿交流的必然結果,豐富了現代漢語詞彙體系。

  經濟類新詞的詞彙發展演變邏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造詞方式多樣化。漢語自造詞運用漢語自身的語言材料來造詞以表達新的意義,如反映經濟政策的“雙迴圈、新常態”,反映經濟活動的“融資、合同制”等。具有包容性的漢語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不同語系的接觸和融合,廣泛吸納了各類外來詞,如英源外來詞“血拼(shopping)”“歐佩克(OPEC)”“路演(road show)”等,又如日源外來詞“泡沫經濟、株式會社、日經指數”等。數學符號開始進入漢語詞彙,如“網際網路+、中文+、文化+”等新詞語將數學符號“+”引入漢語詞彙。當然,這一方面反映了造詞方式的創新與發展,拓展了詞彙的內涵和外延;另一方面也因其特殊性受到一定的質疑,有專家呼籲將其納入語言文字規範。

  二是經濟類新詞逐漸從雙音節向三音節轉變。據學者統計,1990年至2002年《新詞語大辭典》和《新華新詞語詞典》共同收錄的經濟類漢語新詞中,雙音節詞有764個,三音節詞僅42個;而在2006年至2016年《新詞語大辭典(1978—2018)》和《漢語新詞語》共同收錄的經濟類新詞中,雙音節詞206個,三音節詞超過雙音節詞,達287個。在《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近年收錄的年度媒體新詞語中,三音節經濟類詞語數量也比雙音節詞語多。例如,“區塊鏈、進博會、微稅務、雲零售、大金融”等均是三音節。由此可見,三音節經濟類新詞佔比逐漸增加,數量增幅大。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雙音節詞已經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生活的需求。相比于雙音節詞,三音節詞更能表達豐富的語義內涵,令表意更加明晰,幫助人們從字面推斷新事物的意義。

  經濟類新詞在反映社會經濟生活的同時,也服務於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語言和社會是一對共變關係。經濟類新詞來自現實的經濟生活,其生成邏輯是認知思維作用於客觀事實所産生的認知過程的語言外化形式。經濟類新詞幫助人們在經濟生活的基礎上,對新生經濟事物進行認知加工,明確其概念內涵,並將思維凝固下來,從而有效指導社會經濟生活實踐。舉例來説,數字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為經濟類新詞的産生提供了豐厚土壤,新概念層出不窮。“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新型智慧城市”等經濟新詞準確、生動地反映了資訊時代的特徵,勾勒出中國數字經濟的藍圖。國家網信辦發佈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年)》顯示,2017年到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7.2萬億元增至45.5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經濟類新詞提供的語言服務。經濟類新詞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數字經濟的概念,從而拓展了相應的經濟活動,直接貢獻于數字經濟發展。

  綜上,經濟類新詞具有其自身的獨特特徵、演變邏輯與社會功能。我們應加強對經濟類新詞的研究,尊重其發展規律,提升其應用價值,更好地服務經濟高品質發展。(作者:蔡武、朱宇,分別係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師範大學海外教育學院講師,廈門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李丹]